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谈“情”·说“爱”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情”·说“爱”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情”·说“爱”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当前,由于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偏差,使部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严重缺失。

当前,由于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偏差,使部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严重缺失。“情感体验缺失(emotional experience deficit)的涵义是指: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据调查,中职生情感缺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迫切地呼唤着情感教育。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跟学生多谈“情”,跟学生多说“爱”,从“情”入手,用“爱”实施情感教育。

用爱心劈开学生尘封已久的“情山”

大多数的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往往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他们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孤僻、消极、叛逆、自卑、不会与人交往甚至拒绝与人交往……。面对他们,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用“爱心”这一灵丹妙药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走入学生当中。面对反复犯错的中职生,教师一定要心平气和,做好遇乱不烦,见错不惊的思想准备,不要动辄吹胡子、瞪眼睛。我们要多点情感投入,用关心、尊重、信任代替指责、强制、怀疑。只有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QQ、短讯、书信等方式多和学生谈家常、聊心事,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就会视老师为朋友。所谓“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教师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主动地赏识学生。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打着“严师出高徒”的旗号,习惯于挑剔学生的不足,发现学生稍微有点过失,就厉声批评或警告。其实,许多学生在情感上是接受不了这种善意的批评的,他们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对老师不仅毫无感激之情,反而埋下怨恨的种子,跟老师唱反调。据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进步的强烈愿望,都不会拒绝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肯定。

开学第一课,笔者都让新生写作文《我有我的骄傲》,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找出自己的优点,拔开中考失败的阴霾,重拾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同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优点,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表扬他们。开始时,学生很有抵触情绪,都说自己没有优点,没办法完成作文。经过耐心地引导,跟他们讲相关的故事、读类似的文章,最后学生都会乐滋滋地尽情地夸奖自己。记得有一个男生老说自己一无是处,铁了心不写作文。最后,笔者请他把自己的缺点写下来,并在他的文章后面加了一句 “有自知之明,这也算是我的优点吧!”最后面批了他的作文: “文章表达流畅,评价自己实事求是”。笔者看到他的眼神不一样了,是佩服、是感激、还是……,反正,从此以后他都认真听课,还特别喜欢跟笔者聊天。事实证明,只要我们主动地赏识学生,学生对老师就会特别亲切,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赞扬——努力——进步、再赞扬——再努力——再进步的良性循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要怀疑自己的学生不优秀,不要怀疑他们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反,我们要审视自己,是否有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呵护,是否能敏锐地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爱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是教学教育成功的秘诀,我们相信“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

激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教育家斯卡特金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绪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教师必须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用自己的激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心弦上的火焰,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享受课堂、乐在其中,用激情感染学生。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何让学生爱语文?老师自己必须先爱语文。教师不能把教语文仅视为糊口的工具,仅做学科知识的传声筒。我们要享受课堂并乐在其中,讲课激情澎拜、喜怒溢于言表,学生必然受感染。如果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语言、激情的眼神、激情的肢体、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必然带动学生时喜时悲、时怒时乐、时惑时思时明……,必然使学生入情入境并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各种感觉器官。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能增强理解、加深记忆,读能熏陶情感。作品中有优美的语言文字、抑扬顿挫的节奏、至情至圣的情感,朗读作品就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读”占螯头。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教师要带着学生读,指导学生读。美美地读,忘情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除此外,不同的文学体裁在教法上应有所则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手、心、眼、脑,激活各种感觉器官,让他们完全地沐浴在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上。对于戏剧和小说,可采用学课文——看录像——演剧本的方式。如学生在演《雷雨》时,演出了繁漪的痛苦与绝望;演出了周萍和周朴园的专横、残酷、卑劣;更演出了对周朴园的憎、对周萍的恨、对繁漪和侍萍的怜、对周冲和四凤的痛。对于散文和诗词,可借助画面进行配乐朗诵。《再别康桥》借助画面,再现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借助音乐,感受到诗歌语言的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绘画的美”、 “音乐的美”、还有诗人轻柔细腻的情感美。说明文的教学不能离开丰富多彩的知识,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议论文的教学不能忽视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与时代责任感,令学生分清是非黑白,爱憎分明。

总之,不管用什么教学手段,我们都希望能激发学生原有的情丝,培养崭新的情感。

借优质的教材内容来熏陶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曲折引人的小说、诗意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词、催人泪下的剧本,有许多歌功颂德的优秀篇章、感人至深的人物事迹,有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判断标准;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做人准则。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要擅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他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引导学生体验。《拿来主义》让我们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增强学生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主沉浮”的凌云壮志,使学生有尽早确立人生方向的迫切感;舒婷的《致橡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故都的秋》让学生感觉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感受到了作者槐树花蕊般的落寞;杜甫的《登高》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无限的悲与愁……。只要教师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表演艺术家,用自己的激情来演绎,这些内容都能全方位地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综述全文,可用下图表示:

对于情感缺失的青少年来说,情感教育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所以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挽救情感缺失的青少年,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塑造健康人格。但是,如果不跟学生谈“情”,不跟学生说“爱”,这一切都犹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上一篇: 离婚率增高是一种社会进步,还是一种消极现象?
下一篇: 特别关注:习近平的反腐“大白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