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为什么你总感觉自己长不大?”

“为什么你总感觉自己长不大?”

“为什么你总感觉自己长不大?”曾经我们都设想过自己三十岁时的模样,想象过自己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 它代表了这样的一群人:虽然看起来已经成年,有些甚至进入社会多年,也已经成家立业,却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

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_年轻人的社会责任_年轻人社会责任

上周,我写了文章《“第一批90后马上三十岁了。”》,收到许多读者的留言。

其中有一类留言,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明明感觉自己还年轻,怎么转眼都要30岁了?

或者表示拒绝:不不,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在许多年轻人的观念里,自己刚刚步入社会几年,依然一无所有,好像什么都还没做,一眨眼就要面临着长大这个问题。

虽然岁数到了一定的阶段,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长大。

其实,哪怕是三十一岁的我,都感觉自己是个宝宝呢。

但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好吧,我有装嫩嫌疑,是你们这代人= = )总感觉自己长不大呢?

父母经常唠叨的一句话是:你赶紧结婚生孩子吧,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打酱油了。

的确,在我父母三十岁的时候,我都能健步如飞了。

今年我父母六十岁,遥想我外婆六十岁的时候,我都上初中了。

曾经我们都设想过自己三十岁时的模样,想象过自己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

基本的设想都是,长大后,我们可能会更有责任感,会更有担当,会更加勇敢而热烈地去拥抱世界。

然而,真的到了这个年纪,却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曾有一个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都市人的成熟开始呈现退化现象,我们普通人的心理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小五岁。

如此算来,我今年不过也才二十五岁嘛,真开心。

然而,虽然感觉自己还没长大,但现实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来到了面前,让依然感觉是宝宝的我们疲于应付,经常会产生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

虽已近而立之年,但我们的思想、行为、成熟度和二十多岁甚至是大学时,好像也没有多少区别。

总感觉自己还没有长大,这里面可能有好几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无法长大。

正如刚才所言,对比父母,我们所面临的对于人生大事的年龄周期问题上,都已经社会性质的延后了。

在父母那一辈,如果二十八岁还没有结婚生子,就会觉得已经非常晚,还会被当时的社会氛围所诟病。

但现在,三十岁还是单身的人比比皆是。

虽然父母催得紧,但自己却毫不在意。

毕竟,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的问题,让许多年轻人对于婚姻大事的态度格外谨慎,甚至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曾有过一份数据,在北上广深,没有300万现金,根本结不起婚。

还有另一份数据,现在结婚彩礼的数额也在逐年上涨,哪怕是二线城市都是十万朝上。

人生大事的成本问题,成为现在年轻人无法正式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直接因素之一。

而且,对比当年的大环境,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需要通过结婚等形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让更多年轻人想尽办法的是如何实现自我。

而实现自我的第一要素,就是满足对自我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更有趣,更洒脱。

每天上班下班已经格外辛苦,就要让自己活得开心。

培养兴趣爱好,出去旅行,刷剧听音乐,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让年轻人保持一种自我意识的状态。

虽然口头上抱怨逐渐老去,但在心理成熟度上可能还维持着几年前的状态。

长大,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与家庭责任。

无法长大的年轻人,不必去承担这些责任,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可以。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理。

第二个原因是:拒绝长大。

还有一些年轻人,在本能地排斥长大这件事。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症状,叫做: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大家都熟悉,这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年少时光如此美好,拒绝长大成为了许多人的梦想。

这个症状是心理学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的,它的简要解释就是: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

它代表了这样的一群人:虽然看起来已经成年,有些甚至进入社会多年,也已经成家立业,却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也无法承担成年人的责任,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去回报别人。

长大,意味着你既有享受成人世界的权利,但同时,你也要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

拒绝长大,像个孩子一样只知道索取,但不知道付出,这就是所谓的不成熟。

你或许见过一类人,他们平时和人相处时也没有什么大的纰漏,看起来智商情商双在线,和人相处也游刃有余。

但他们,却无法进入亲密关系。

只要一走入亲密关系,他们的不成熟就会昭然若揭,所有的缺点都会暴露出来。

他们可以对一个陌生人彬彬有礼,却无法对亲密的人施以同样的对待。

在这类人的潜意识里,其实就是不愿意长大。

他们拒绝进入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成人世界,因为他们认为,背负责任这件事是对自我的一种背叛,他们希望可以享受特权。

这种特权,就是他们可以要求别人,但不能让别人要求他。

他们需要享受成年人的种种便利,但拒绝承担成年人的种种责任,一旦稍有逼迫,就会做出种种情绪化的反应。

所以,一个拒绝长大的人,很有可能,是一个整天情绪化非常严重的人。

第三个原因是:无需长大。

虽然我们整天叫嚷着自己苍老得不行,但实际上,社会上的很多面,包括家人,其实都在明里暗里告诉你,你无需长大。

现在的年轻人,是被过于保护的一代人。

一方面,我们现在可以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比曾经20多岁就要走入社会,现在如果你愿意,25岁以上照样可以念书。

我曾和好几个研究生博士甚至是博士后聊过,他们决定继续念书的原因,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不想工作,不想走入社会,还是校园生活好。

你非要说他们逃避社会也不是不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原因。

你不需要养活家人,不需要供给家庭,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把自己养活好就可以了。

甚至,如果你实在没能力在社会生存,还有家人在。

这就是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的家长,把我们保护得非常好,几乎是方方面面全部顾及。

曾经80后一代被誉为垮掉的一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啃老。

那时的社会大环境,还在鄙视年轻人和家人住在一起,过于依赖家人这种现象还被抨击。

而如今,啃老这个词已经是过去时。

因为对比现在高压的社会环境,能够“啃老”真的是一个常态。

现在年轻人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细心呵护,一路培养成大学生,毕业还帮忙找工作,找对象,给买房买车。

如果一个年轻人实在没什么能力和本事,家人可以一路操办到底,完全没有怨言。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精神依赖及物质依赖,已经远远高于曾经的年代,并且不再被人所诟病,因为年轻人的确生存不易。

与家人的依赖过深,就会导致一个现象是,我们的成熟程度开始大大降低,只要有家人在,一切都不用操心。

迟迟没有改变与家人的相处模式,又没有完全独立生活在社会中的经历和经验。

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长大这件事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总感觉自己还没长大,这或许是一代人的共同心理。

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随着社会化的加剧,中国社会已经快速进入了老龄时代,家人终将离我们而去,我们也势必最终都要面对真正长大这个问题。

对于长大,情感上的成熟,其实更为重要。

所谓情感成熟,就是知道你的岁数已经不足以让你再去毫无忌惮地任性,也不能再让你一味去索取。

有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成熟有三大要素。

第一,学会负责。

第二,学会适应。

第三,学会给予。

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说出的话做过的事负责,不推诿,不懈怠。

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可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应变对策,不孤注一掷,适当妥协,也有对生活的权术。

学会对别人给予,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并对别人的行为作出理智而周到的反馈。

负责、适应、给予,就是长大的必备要素。

这其实也年龄无关,这是二十多岁后我们应当一直都要学习的功课。

正如知乎上有人说:

每一个年龄段,其实都是成长和变化。

有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哪怕是过了30岁,大脑的发育其实都远远没有结束,只是比20岁时速度放缓了一些。

从曾经学会表达“我要”的儿童,变成如今知道“我不要”的青年,我们的成长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

回归到个人而言,这些年我们其实都有变化,只不过是个人的轨迹不同,成长的方向也不同而已。

年少时觉得天大地大,脑子里都是对未来的幻想,这是成长。

成年时觉得爱情美好,但又体验过酸甜苦辣,活得很别扭又不甘心,这也是成长。

如今进入社会,经历过美好与黑暗,尝试与自己和解,期待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这还是成长。

长大是一种力量。

它不是一记重锤,它更像是一颗种子的萌发。

它常常伴随着惊喜,也伴随着阵痛,它常常出乎人意料,但回想起来又在情理之中。

长大是一份礼物。

它不是天上的馅饼,它更像是时光给予的馈赠。

它常常润物无声,也如雷雨般迅疾,它常常让你有一种恍惚感,觉得好像是一夜之间长大,但细细想来,它的存在,其实早早就开始了。

我希望你快快长大,但也希望你不要长大。

这的确矛盾。

然而,就像时光一样,长大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我们都要进入那一个地方,与曾经的自己做一次郑重的告别,然后前往未知而依然懵懂的大人世界。

希望那个世界里的你,不要再像曾经一样幼稚、彷徨、无所适从。

希望那个世界里的你,有了一点力量,也有了一点智慧,有日常的自省,也有洒脱的勇气。

你偶尔沉默,偶尔孤独,但都愿意接纳它,就如同接纳了长大。

我理想中的长大,应该是一种状态。

它无关外表、年龄,生活方式,只在内心,是心的转变。

你可以保持年轻,但你能承担起长大的责任,你可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给予、并适应这个世界。

同时,你也依然有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有着热烈的生活欲。

那时,你就可以说:我永远年轻。

END

♫ / Heal The World —— Judson Mancebo

上一篇: 社会建构语境下的背包旅行与自我探寻
下一篇: 民生智库 | “环保也可以很潮”!年轻人为何热衷“可持续消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