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为了适应社会,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为了适应社会,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为了适应社会,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我们都把“适应社会”视为理所当然,从不质疑。

向外看的人 都还在做梦

向内看的 才是清醒者

温暖人心 滋养灵魂

我在你来吗?

——阮 娅 莉

沾沾自喜从不质疑

我即将年满12岁的女儿,在厦门一所重点小学读六年级。好学、善思和敏锐的她,每天放学回到家,都要叽里呱啦地对我讲一通她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我不仅仅要做一个耐心倾听的听众,更要帮她答疑解惑。

她经常因为老师们的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做法而义愤难平,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而烦恼和困扰。

所以经常主动找我聊天,而我通常很快就能让她豁然开朗。

昨晚临睡前,她又冷不丁地向我抛出了一个特别挑战和高难度的问题:

“我的同学们都认为,顺从老师的要求,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就会轻松很多。我也这么觉得,你认为呢?”

小小年纪能够思考和努力探索如此复杂和深刻的人生大哉问,让我不得不在心里对她竖起大拇指。

深谙人性的我很明白,即使成年人都早已将“适应社会”视为理所当然,人云亦云,将“少想点”视为人生准则和生存策略。

而且父母们几乎都将“适应社会”奉为育儿目标,希望孩子听话、乖巧、懂事、服从、克制、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讨人喜欢等等。

于是,适应社会作为行为准则,在人类社会代代相传,俨然是个传家宝。

当我们沾沾自喜于得到的好处和利益,却忘记了“凡事都有代价”,几乎从未思考或质疑——适应社会,究竟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_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_什么是社会适应

最近我正在兴味盎然地研读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代表作《动机与人格》,该书初版于1954年,被誉为心理学史划时代的著作。

而我女儿提出的这个问题,直击这本书的要害和核心内容。

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_什么是社会适应_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

匮乏性动机 VS成长性动机

马斯洛终身致力于探索和洞察人性,并在本书中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他的重要理论成就——马斯洛需求层次,以及对自我实现者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结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两类完全不同的需求或动机,即匮乏性动机(基本需要)和成长性动机(超越性需要)。

而在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1-4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都属于匮乏性需要,而所有的匮乏性需要都依赖于他人和环境的满足。

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_什么是社会适应_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

举例说明:

甲在危险的丛林中已经生活了几个星期,依靠偶然发现的食物和水维持生存。

在同样的环境中,乙除了能维持生存外,还有一支枪、一个入口可以关闭的秘密山洞。

丙除了有以上条件外,身边还有两个人。

丁与丙相比,身边多了一个最亲爱的朋友。

戊身处同一个丛林,除拥有上述所有条件外,还是小群体里受人尊重的领导者。

简而言之,甲乙丙丁戊分别是:勉强维持生存者、安全需要得到满足者、归属需要得到满足者、爱的需要得到满足者、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者。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更加显著和重要。只有首先解决了饥饿的问题,人类才会考虑安全的需要。而安全的需要,比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

而在马斯洛的判断标准中,只有自我实现者才是真正心理健康的人。

与普通人迥然不同,自我实现者并不依赖于他人和环境的满足。

对于他们而言,人生幸福和满足的决定因素,在于自己的内在而非外在。

什么是社会适应_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_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

适应社会人格分裂

他在书里写道:

“自我实现者,不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奋斗,而是在发展。他们试图成长得日臻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风格发展得日益全面。他们实干、他们尝试、他们雄心勃勃,他们的动机就是个性发展、个性表达,成熟、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实现”。

而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是自在的自己时,往往才会出现成长性动机:发展、成长、成熟。

而不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比如沿着社会等级往上爬,不是通常意义的努力与尝试以达到一个新的状态。

而后者属于普通人的动机,即为了使他们所缺乏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而奋斗,而这正是适应社会背后的驱动力。

只可惜它是个双刃剑,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却遏制了一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阻碍自我实现,无法满足超越性需要。

马斯洛认为,良好地适应现实世界,意味着人格的分裂,意味着这个人必须排斥相当一部份的内在,因为它们(比如攻击性和私欲)被社会视为危险。

于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

当我们累时,我们不能休息

当我们苦时,我们不能哭诉

当被欺凌时,我们不能维权

当被冤枉时,我们不能辩解

当我们难过时,我们不能哭泣

当我们委屈时,我们不能抱怨

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不能攻击

当我们厌倦时,我们不能放弃

当我们需要时,我们不敢表达

当我们渴望时,我们不敢追求

当我们反感时,我们不能拒绝

当心疼自己时,我们不能自怜

不公正对待时,我们不能抗争

……

而所有这些,意味着我们不能真实,不被允许做自己。而只能角色扮演,即臣服于社会的行为规范。

马斯洛在书中第167页引用了心理学大师弗洛姆的观点:

“一般正常的、适应良好的人,往往根本没有思考他是谁、他要什么,以及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等问题”。

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_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_什么是社会适应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我从小到大似乎都是人群中的异类,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并且越来越坦然和接纳。

因为我终于逐渐明白,我是人群中少有的『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观察和总结是:

他们更少拘谨、更少受束缚、更少受限。一言以蔽之,更少为文化所同化(即适应不良)。他们更坦率、更自然、更敞开、不伪装、不防御、更具自发性、更丰富的人性、更有创造力。

自我实现者,深刻而意味深长地抵制文化适应,独立于本国的文化。他们对文化进行权衡、分析、辨别,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而他们的态度,与多数人消极顺从于文化塑造大不相同。

什么是社会适应_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_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

2018年我参加某精神分析工作坊,老师是国内精神分析界的领军人物。

当时我分享了我与父母之间的爱恨纠葛和处理方式,并建议大家——

如果对父母有愤怒就直接表达,不要压抑自己。只有恨得到充分表达,爱才能被释放。

依然记得,当时大家看我的表情俨然在看一个怪物,似乎我正在怂恿人们做一件无比可怕的事情。

国人的内心,究竟有多么深的压抑和恐惧,由此可见一斑。

Peter Shabad,是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和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教授,拥有丰富的治疗和授课经验。

他教导学员们:

衡量成年人是否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是拥有用语言表达愤怒的能力和道德许可。在道德上不允许用言语表达愤怒和抗议,使它们固着成为怨恨,并且必然在未来爆发。有能力自由地表达自己,是健康的表现,否则会导致成年后的焦虑和无助感。

适应社会是什么意思呢_什么是社会适应_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

心理学意义的乌托邦

马斯洛在书里写道:

“而令人遗憾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确令人们损失了许多,让人性的最深层次无法显露出来。而它们正是人们所有的快乐、游戏能力、爱的能力、笑的能力,以及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创造能力的源泉。在保护自己免受内在魔鬼的伤害的同时,人们切断了与内在天堂的联系。”

在极端的案例中,形成了强迫性个体:

乏味、吝啬、僵化、冷酷、克制,不能够笑、游戏、爱、犯傻、信任他人或孩子气。而这个人的直觉、柔情和情感,趋于被窒息或扭曲。

其实,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和感受则不难发现,国人以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人,普遍活得很压抑、缺少活力、生命力和乐趣,目光无神、表情呆滞、刻板僵硬、情感淡漠、缺少个性、自杀率领先全球。

而心理分析的目的,正是为了人格的整合,让被抑制的阴影人格从潜意识进入我们的意识,帮助一个人的人格更加丰满、立体和有自发性。

马斯洛在书中描述了他心目中心理学意义的乌托邦,在其中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者。

“在这个乌托邦里,有一种自由放任但充满爱的文化,人们的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将受到更大的尊重。人们不再过多地互相干扰,更少地将自己的观点、宗教信仰、人生观或个人趣味强加于人。人与人之间更加诚实,宽容、尊重和满足他人的愿望,甚少阻碍别人,允许别人进行自由选择”。

唯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性的最深层次才能毫不费力地显露出来,健全和完整的人性才能得以彰显,人类才能活得真正像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让我们憧憬、祈祷和期待吧!

上一篇: 九年级政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下一篇: 法援惠民生 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