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看来,“家里蹲”指的是那些宅在家里没本事没能力的人。社会并不宽容家里蹲,他们总是跟“啃老族、懒惰、没救了”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而无可否认的是,家里蹲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些社会隐形人口仍在增多。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指出,家里蹲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不容小觑,而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避免悲剧发生,是我们亟需关注的。
日本的“家里蹲”现象越来越严重了。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全日本现在有110万左右的“家里蹲”,约占总人口的1%。
40岁-64岁人群中有61万家里蹲,15岁-39岁的家里蹲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其中,80%都是男性。
家里蹲的共同特征是:拒绝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上学或工作;没有任何的社会亲密关系;“失踪时间”超过6个月。
这些社会隐形人口没有收入,只能依靠高龄父母的退休金生活,给本就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带来更沉重的社会负担。
01
大龄家里蹲啃老
催生“父杀子”悲剧
5月28日,日本川崎市发生一起惨案,51岁的岩崎隆一持刀捅向等候校车的小学生。
13名六七岁的女童和3名成人受伤,案发后,岩崎隆一畏罪自杀。
日媒报道了行凶者的身份,原来,岩崎隆一自儿时父母离婚后,一直被“寄养”在伯父伯母家中,多年以啃老为生。
川崎惨案发生3日后,6月1日,76岁原日本农林水产省前事务次官熊泽英昭,在家中刺死了自己44岁的儿子。
熊泽英昭自首后告诉警察,因长期「家里蹲」的儿子随口抱怨附近的小学,令他联想到前不久发生的川崎杀人事件,担心儿子有可能会伤害周围人。
熊泽英一郎是一个大龄家里蹲,日常是在网络上疯狂氪金,更拿着父亲的官员身份挑衅、威胁他人。
生活中,熊泽英一郎也有暴力倾向,多次辱骂自己的母亲,还发推文称母亲蠢笨,幻想着拥有一张杀人许可证,获证后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在杀子案发生的6天前,76岁的熊泽英昭曾在家中遭到儿子的激烈施暴,他接受警方询问时说。“如果不杀了他,我就会被杀”。
以暴力终结了暴力的家庭悲剧,并非只有熊泽家一例。
说远的,1996年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就用金属棒打死了十四岁的儿子,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
在中国,类似的巨婴、啃老现象也屡见不鲜。只要父母还有一口气在,就绝对不会放弃吸一口血。
48岁的上海男子David,毕业于同济大学,而后又顺利考取了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的工程硕士学位。
但是就是这样优秀的人才,自从他2012年回国后,就再没有上过班。
他白天睡觉,晚上熬夜玩游戏。82岁患有尿毒症的母亲,苦苦哀劝儿子出去工作,儿子却死活不肯,甚至反过来怨恨老母亲:
“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从小什么都给我准备好,我会变成现在这样吗?现在养大了又不负责了,你倒是给我找个好工作啊?”
老人每月退休金只有3500元,光是医疗费就要2000多元,剩下的钱还要养活自己和儿子。
为了让儿子自食其力,她甚至想到去法院状告儿子,以需要“赡养费”为由,逼迫他出门工作,可是法院也管不了……
迈入老年、身体每况愈下的父母,面对中年的家里蹲,从无可奈何的包容逐渐转变成了恐惧。
02
父母离世后
家里蹲陷入生命倒计时
家中有大龄啃老族的父母们,即便早过了退休年龄也不敢停止工作,害怕离开人世,只因为担心子女无法照顾自己衣食起居。
一旦某天父母们撒手人寰后,中年家里蹲子女很可能陷入生存困境。
一档综艺曝光了“日本骨灰级啃老族”,现年70岁的老爷爷前田良久的蛰居生活。
前田这辈子只工作过2年,当父母去世留下丰富遗产后,他便决然辞职,从此靠吃老本为生。
存款一年年地减少,他开始三餐只靠纳豆或泡面充饥,吃完饭就随手丢在房间里。
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偶尔出去散散步,但是出入要走偏门,因为正门已经被垃圾堵死。
前田透露,他最后一个亲人妹妹也离世了,现在只有一个人,自己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一辈子没谈过恋爱……
“如果钱花光了,我就自杀……”
前田的故事,让我想起了23岁河南青年杨锁饿死家中的新闻。
被父母娇养着长大的杨锁,8岁还不下地走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父母相继去世后,杨锁虽然神智正常,却以乞讨为生,最喜欢的事情是躺着睡觉,吃一顿后能睡上两三天。
而在一个雪天睡过去之后,杨锁再也没有醒来。
03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家里蹲不能简单归因
并非所有的家里蹲,都是现实意义上的“loser”。
家里蹲中有遭遇校园暴力不愿意再去上学的孩子;有着专业经验的海归博士,因求职四处碰壁,丧失了人生目标和希望……
他们陷入“未战而先忧”的恐慌,这时候,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他们也不是没尝试过自救,出去面试找一份工作,回到学校融入群体。
可对他们来说,迈出心门,太难了。
图片源自看客
阻拦他们的那扇门,可能是各种心理问题,包括考试失利、父母离异、感情创伤、职场恐惧等等与人交往障碍和社会压力。
日本社会家里蹲的现象与经济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昭和与平成年号交接的时刻,空前繁荣的泡沫经济迎来了破灭,无数年轻人失去了就业机会。
物质基础的坍塌严重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到头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一场浪费“。
而直到如今,就业碰壁和职场恐惧依然让很多人产生逃避心理。一条导火索的出现,就可能让人身心崩溃。
除了工作原因,校园霸凌也是另一大原因。
还记得被妖魔化成温岭“神女”的王晶晶吗?
因为同学的一个玩笑,连续8年遭遇精神暴力,一度被抑郁症折磨到自杀,即便退学也没能摆脱阴影。
叔本华说:”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校园暴力强加给受害者的底色,以至于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也继续成为职场霸凌的对象。
日剧《三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
最值得深思的,还是失败的家庭教育。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一个友爱的家庭能滋养温润孩子的生命,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足够的心理调节能力。
可当走进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受害者。
放养式父母无暇关怀子女的心灵,忽视情感上的陪伴。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长此以往,孩子会关上心扉,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
天塌下来也自己扛,可一个人总归是脆弱的,能承担的压力也是有限的。
控制型父母则妄想用遥控器掌控孩子的一生,对孩子期待过高,实际是把自己的不自信和焦虑强加到下一代身上。
溺爱狂家长包办一切的呵护,让人沉溺于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却逐渐丧失了生活能力和拼搏进取的锐志。
当孩子成人走向社会时,出现各种不适应,更容易产生逃避退缩的念头,想一头扑进父母的怀抱里。
而多数时候,孩子和家长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家长看不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觉得他“没出息”或“年纪还小”,只能无奈地接受孩子闭门不出。
图片源自看客
最终,这些无形的压力凝聚成更严重的打击,令人自我怀疑,再到自暴自弃逃避现实生活,自绝于社会。
04
警惕社会性缺失
父母肩负重要责任
无可否认的是,家里蹲正在丧失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使得每个人成为不同的、活生生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个体的诉求与价值,都存在着社会性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痛苦、焦虑等情绪。
而当这些情绪渐渐消失的时候,或许就会像前文的前田和杨锁一样,沦为精神空虚的空心人。
对现实生活提不起兴致,消极等死、想死,好好的人生,被活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
图片源自看客
驱散家里蹲的阴影,光靠自我疗愈的力量并不足以,还需要全社会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生活保障和安全感。
在家里蹲情况发生前,家长能做到的也有很多。
给孩子更多锻炼自我的机会,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代替他选择,以爱之名剥夺他选择的机会;
心理上与孩子同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沟通疏导孩子情绪;
让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放下手中的游戏机,培养更多喜好,感受对生活充沛的热情;
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赞美,告诉他人生总有成功和失意时,跌倒了再爬起,累了就好好休息,没有什么可耻的;
日剧《我,到点下班》
让他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生活,亲近世界,让内心的力量更为坚定。
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到底该如何面对失意呢?
想用村上春树的话做个结尾:“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Reference:
每日人物《啃老之痛:日本那些想杀死孩子的父母》;
网易看客《我在日本发现了100万个“家里蹲”》
在家接受
全球优质英语通识教育
博雅原版英语营
06.28抢先试听
07.13震撼上线
世界文学、历史与科学
每日听读 持续进阶
每天20分钟 每营30天
每月240~300生词
7月2日-7月12日¥149/营
每天坚持学习
全勤满30天可获30元奖学金
(仅限第一期用户)
扫描二维码 即刻体验
点击原文,加入博雅原版英语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