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提供《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文档免费下载,摘要:2006年7月号下旬刊《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陈硕陈芝(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闲情赋》以比兴模式寄托了陶渊明高洁而执着的人生理想,现实的打击并没有泯灭"兼济天下"的情怀,而是在孤寂中越发炽热地追求、隐晦地表达,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柔自内束"、回避忍让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范式.

2006年7月号下旬刊

《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陈硕陈芝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008;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摘要:《闲情赋》以比兴模式寄托了陶渊明高洁而执着的人生理想,现实的打击并没有泯灭“兼济天下”的情怀,而是生理想的模糊指代,是完美的化身,更主要的是有与鸣玉比洁、与幽兰争芬的高洁情操,即陶渊明追求的“。这种追求德”是执着而大胆的,思之不得,比“辗转反侧”更进一步,虽然深晓“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还是一往情深,,一连许了十个愿望,成为与她贴身相伴的物品,然而外界的阻隔使追求终究不能实现,一愿一悲,一悲一愿,陷人巨大的悲痛之中,只能寄情自然诗篇以强作解脱。这样强烈深厚的感情恐怕不光是爱情能够容纳得了的。另外,文中美人形象的高洁淡远与陶渊明的另一篇《感士不遇赋》中的“洁己清操之人”是一致的。应该说让陶渊明“衣带渐宽终不悔”伊人”的“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对知识分子精神范式的继承,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与屈原、与柳永是相通的。

在寂中发热追、晦表这是中知分孤越炽地求隐地达,也国识子“自内束”回避忍让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范式。柔、关键词:比兴人生理想破灭追求精神范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飘逸率真、返归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意蕴,树立了一种旷达超脱、卓然于世的人生境界;他的文

章也因这种风格历来受到好评,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都是传世诵读的名作,惟独《闲情赋》一篇历来褒贬不一,观点不一,文学价值一直得不到承认。在文章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不但有倾城的艳色,还有“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的高洁品质和“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淡远胸襟。这样的美人自然引起了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感,他一口气陈述了十种愿望,希望自己变成她的衣领、腰带、、发油眉黛、莞席、丝履、影子、蜡烛、扇子、鸣琴等十种能够和她接近的东西,永远伴随她。但他每提出一种愿望,随即而来的便是因外物影响不能实现的悲哀,于是愿望—破灭—悲哀,十愿十悲,由缠绵热烈转而惆怅痛苦。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乎!

无是可也。指责它丢弃了一贯的超越风格,”追求世俗生活,是赤裸裸的淫辞艳语,从而将

其排除在优秀正统之外。苏轼则和萧统的意见相反,:“他说陶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的观点代表了另一种解读,在爱情说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比兴说,有学人求道、忠臣恋主之说,有自悲身世以思圣君之意,也有人认为,美人是理想人格的象征,思美人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闲情赋》的主题看似与其他作品相悖,实际是一脉相承,世外桃源的隐逸与美人意象都是陶源明内心人生理想的折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是气,气化万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中国文化追求的道也是“,道可道,非常道”气、乃至整,道、个中国文化都有一种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在文化作品中表现为“物在言外”“,言不尽物”文章的妙处,,或阐发的哲理,或描摹的景物,必须靠体悟、心领、意得。《诗经》开始了中国文学的比兴模式,用具体可感的外物

陶渊明年轻时曾几次出仕,但都少日自解归,辞职还乡,最后一次是在405年做彭泽令80余日,从此永诀仕宦生涯,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他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写下了飘逸冲淡的田园诗作,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但这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年少时的理想,他曾经写过“猛志逸四海”在种豆采菊的老年仍然有“,猛志固常在”的壮怀。几次出仕都是抱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然而黑暗的现实使诗人的希望变成了泡影。魏晋以来,虽然群雄并起,但是各自争雄,没有一个是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的英主。他痛感这个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于是不得不多次退隐田园。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心境下,陶渊明似乎不会还在作品中“以人目其君”通过对美人的追慕来寄托对明主的渴望。但是,,他对贤君明主的出现失去希望,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相反,越是现实黑暗,就越能激起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就这个意义上说,对美人的渴慕之情,就不能不隐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意。

追求受到阻碍之后,陶渊明陷入了惆怅和悲伤,借这种追求美人而不可得所产生的浓重的悲凉之情,又恰恰表现了生不逢时的感伤之意。之所以这样分析,根据主要有二:一是前代同类辞赋多表现这种情感。二是陶渊明表现同类主题的作

品颇多。特别是他的《感士不遇赋》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

不,遇时的感慨。正是人生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诗人才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归隐之路。

指代抽象而难以言表的道理,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意思,这种模糊性使得作者有可能托物寄情,微言大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于是在水一方的兼蔑和伊人,留给了读者莫大的疑惑,同时也具有了巨大的容量,可以涵盖多层意思;李商隐的《无题》

因为可以取很多合适的题目而只得无题了。同样,闲情赋》《中的美人意象实际上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并不就是具体的人,而有着更深刻的含义。这位美人与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遥遥相望,而陶渊明也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些意象都是人,

(诗经》中的《兼蔑》不仅展示了比兴模式,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与保存的悲剧意识:水是“的象征,礼”正是这水阻碍了对伊人的追求,溯徊溯游都不能到达。同样,闲情《赋》里的陶渊明也受到了阻碍。“往以结誓,欲自惧冒礼之为愈”想要追求美人又畏惧礼,的约束;大胆去追求了,希望作她的衣领和腰带,衣领和腰带却要和衣服一起在夜晚脱下,客观的障碍总是阻挠着诗人,“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最后陷人内心的痛苦,;只能靠自我排遣。如果说,诗人实际追求的不是具体的美人,那么75

上一篇: 个人交社保一个月多少钱,个人交社保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