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区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任。 长期以来,政府行政性力量主导社区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治理应逐步转化为以政府的政策与资源供给为支持,以居民自身力量为推动力的社区自治。 居民是社区治理与建设的重要力量,居民参与的意愿与效果是构建与稳定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社区发展;反过来,社区发展能满足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等利益诉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偏低、行为低效、凝聚力与互助性不足、对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等问题。 如何提升居民对社区的热情,使其发挥主导力量,有以下思考方向。
(一)培育社区组织,强化居民的情感联结
在推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性和认同感。首先,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洋州街道“南街社区党委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良性互动,实现了社区治理模式从‘陌生人’社区到‘共同体’社区的完美蜕变”。 该社区推行“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示范户”的管理模式,在 29个“三无”小区中成立 3个党支部,真正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居民排忧解难。
其次,要积极建设各类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因共同兴趣或需求而聚集形成的小型团体,通常能够在实现共同目标与获取利益的前提下采取一致的行动。性质各异的社区组织对居民自治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基于兴趣爱好成立的文体组织增加了居民在生活中的愉悦感,而公益性或基于共同需求成立的社区组织更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与治理的积极性、自发性。 近年来有些社区已经尝试在有关部门指导和推动下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成立社区发展基金,用于社区的发展,解决社区问题。
再次,要搭建社区内人际关系网络。 邻里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互动频次越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度越强。 凭借组织化形式搭建居民交流平台,一方面能够增加居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帮助居民建立起熟悉信任的邻里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将个体需求与社区服务有效结合起来。
(二)重视制度建设,发掘居民代表,增强相互反馈
整合居民需求,构建民意收集反馈制度,有利于形成“民事民来提,民事有人管”的治理模式。 同一区域范围内年龄相似的群体大多具有相近的需求,针对共同性或公共性需求更容易形成共识。 为准确了解居民需求,可以在社区内部各年龄群体中选举两位代表作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中介者,发挥上传下达、回复反馈的作用。 老年群体大部分时间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与社区的联系更多,其利益需求的满足能够通过社区参与来实现。 可以在老年人群体中选择人际交往面广、思维清晰的长者,委托其定期收集社区内老年人在生活或其他方面的需求,以便社区准确及时地了解并提供合适的帮助;也可以将需要社区老年群体进行投票或协商的事宜通过代表向其他老年人传达,增加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性。 年轻人与社会的联系更紧密,与社区联系交流的渠道更多、效率更高,能有效地掌握并配合社区事务,居民自治效果相对于老年群体更显著。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参与渠道
1.社区事务信息与制度公开化
我国社区的性质属于行政性社区,通常将上一级政府的指示作为工作开展的方向。 以往大多数社区治理的开展也遵循“上面传达,对下不达”的习惯,完成任务就交差,居民并不清楚过程及结果。 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因素之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一工具,为平时有心而无暇参与社区建设的居民提供参与社区治理的机会与平台。 例如通过“社区事务告知”或社区决策线上投票等形式,使居民社区参与渠道便捷化。 社区中的老年人对手机功能的使用不太熟练,对这一群体而言,采用在社区范围内张贴通知的方式更为合适。 通过便捷的线上媒介和传统的线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将社区的大事小情及时告知居民,使居民获得社区建设、管理等相关事宜的知情权,摆脱对社区事务一头雾水的状态,增加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2.提升社区服务与公共需求的匹配度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源于需求得到满足。 居民利益与社区事务耦合度越高,居民参与的层次和效果就越好。 凡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居民都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愿,参与过程也会凝结自身对社区的归属感。 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社区意识凝结的基本条件,因此,社区应尽可能地准确了解居民需求,根据需求的程度拟定相关议题,使居民参与其中。 例如一些老旧小区存在公地私用、个人行为影响小区环境等现象,一人之力应对的效果微乎其微。 而以社区为平台,汇聚集体的力量,不但能够打破社区居民间心理疏离的现实局面,更能使社区公共事务与服务的性质贴近居民真实需求。在拓宽居民参与渠道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网络化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将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将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作为信息化支撑体系,可以更好地服务民生,科学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
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居民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参与社会治理的直接平台。 居民社区弱参与或无参与通常基于多个层面因素的交互影响,社区行政化体制消磨了居民的参与意识与动力,居民主体意识不强、对社区认同感不足、社区范围内居民群体的公共性利益弱等是居民整体参与不足现状形成的主要因素。 基层社区需要在政府行政力量引导下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意识,通过建设各类社区组织拉近社区居民的心理与情感距离;注重居民公共性需求的满足,发掘居民代表,及时了解居民的群体性需求;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将居民的个体需求与公共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将居民的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逐步摆脱当下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不足导致的治理主体错位、治理成效不足等困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