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党史知识大家学丨党史重大事件⑯

党史知识大家学丨党史重大事件⑯

党史知识大家学丨党史重大事件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_三大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_阶级矛盾社会主要表现

党史知识大家学

党史重大事件

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78年安徽等地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后,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探索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如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省、县两级人代会增设常设机构,县以下人民代表实行直接选举;恢复、制定和施行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检察和公安机关的工作等。80年代中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开始取得重大突破。1980年5月,党和政府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前进。20世纪90年代,党在十分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原则同意试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的经济管理体制,两省在计划、物资供应、物价政策等方面也实行新的经济体制和灵活政策。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这一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启动。10月31日,广东省委召开“出口特区工作座谈会”,讨论研究创办经济特区的方针、政策和做法,建议中央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2月12日,省委形成《关于建立经济特区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并于同日到北京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汇报筹建特区的情况。次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同意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特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新体制”,探索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还贡献了一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时代精神。

1984年1月24日至29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视察期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2月24日,邓小平就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他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

1990年11月26日,深圳隆重举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招待会,江泽民到会讲话。

2000年11月14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系列活动在深圳举行。当天下午,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举行邓小平塑像揭幕仪式,江泽民为邓小平塑像揭幕。

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五大历史性跨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对经济特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他的正确思想加以区别,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多方面的内容和活的灵魂即贯穿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科学概括,并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决议》第一次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相适应;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这十个方面的概括,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不断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问题才越来越清晰起来。

《决议》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产生了深远影响。《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月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内容主要有6点: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首次出版时间是1992年7月。该著作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内涵丰富;该著作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上一篇: 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是否会影响生活满意度?
下一篇: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马理论考研#马理论#马理论研究生#马理论专业课#马理论考研专业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