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现在的年轻人用社交软件究竟想得到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用社交软件究竟想得到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用社交软件究竟想得到什么?前段时间跟人讨论古早互联网时期的网友社交,大家都提到一个现在听起来特别复古,甚至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的词——“聊天室”。当年的聊天室

前段时间跟人讨论古早互联网时期的网友社交,大家都提到一个现在听起来特别复古,甚至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的词——“聊天室”。当年的聊天室,大概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现实距离遥远的“互联网上的朋友”,即网友。聊天室的兴起、发展与逐渐消退,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的一部分,如今的社交软件也逐渐成为互联网社交的主要方式。社交软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认识新朋友”这件事,即时交流的互动体验在工作、学习、日常通信中都变得不可或缺。

然而,看到这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用社交软件究竟想得到什么,我却忽然想到了,二十年前第一次接触聊天室的当时的年轻人,他们想得到的是什么——通过认识更多的不同的人,从而认识更大的世界。

具体而言,“认识更大的世界”,一方面是年轻人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功能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新领域、不曾经历过的事物的探索性需求。这两大需求,同样也是通过在互联网上接触现实中接触不到的不同的人来得到的。

与探索欲相伴生的,就是分享欲。年轻人天然渴望关注,渴望真实生活之外的更多的不同的人能够关注到自己,因此渴望分享,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也愿意花很大精力去管理、维系一个自己喜欢的网络社区。这几乎就是各个网络社区能够维护下去的最底层的支撑了。

然而,当我们打开手机上的一个又一个社交app,却不难发现,似乎现在很多社交软件,都在朝着泛熟人化的“大号朋友圈”发展。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身份标签越来越透明化,互相关注的圈子越来越同质化,在社交平台上,也越来越难以剥离现实生活的标签。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在鼓励大家在社交app上公开现实中的身份和标签;另一方面,很多社交平台也倾向于把我们分享的帖子推送给生活中认识的熟人,或者通讯录好友。而且还会通过数据抓取,给我们推送越来越多的可能是我们领域内或者圈子内的内容。

当网络软件社交和现实生活社交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也就形成了新的社交困境——泛熟人化的社交,会极大遏制年轻人的分享欲。知乎上曾有过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发朋友圈了。几千个各式各样的回答,基本上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我们会不自觉在泛熟人圈子中维系与现实生活工作、社会身份匹配的人设,每一种“人设”都会限制我们的一部分分享欲,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身份重叠起来之后,我们的分享欲便被极大地遏制了。当泛熟人社交出现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社交平台的时候,这种社交边界带来的新的社交困境,便成了年轻人新的困扰。

社交边界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我们一方面渴望对网络社交对象的现实标签的确认,这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而另一方面,当现实标签越来越多、社交平台越来越被熟人包围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另一种分享的不安全感——我分享的这个动态,会不会被老板同事看到认为我工作不饱和,我的深夜emo会不会被家人朋友误解,我对一些社会观点的评价又会不会被过度解读等等。于是,我们一方面越来越少地主动分享,一方面又越来越多地刷到算法推送的同质化信息。

有人说,如果信息茧房是自己的舒适区,那在各个社交平台中钻进信息茧房和熟人圈子里也未尝不可。然而,与“君子和而不同”正好相反的是,信息茧房带来的确实,“同而不和”。我们发现各个平台上好像大家的戾气越来越重,长期生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大家越来越难以和自己不认同的人交流,也越来越难接受新的不同的事物。

在泛熟人社交日益侵蚀各个社交软件的今天,在越来越成熟的推送算法为我们构建出更加封闭的信息茧房的今天,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交软件中,内心底层最需要被满足的,依旧是,通过认识更多的与自己处在不同世界里的人,从而认识更大的世界。这何尝不是互联网社交的初心。

我也时常在思考,我们该如何跳出熟人社交和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的裹挟,在社交软件上寻求互联网社交的初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越来越有意识地在知乎、微博上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外,或者跟自己观点看法差别非常大的博主,也会更加主动地回复不同观点的友善评论。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让我开始想起互联网社交最初兴起时的聊天室,想起第一波上网跟网友聊天的人的感受和看法,也就有了这篇回答开头的,跟朋友关于古早时期聊天室的讨论。当时野蛮生长、群魔乱舞的聊天室确实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导致了聊天室的衰落和退出。但不同年代的人,在互联网上的最本质的需求,却是一样的。

这也是我在诸如Soul的聊天派对之类的单纯的聊天室功能的app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原因。网络社交本来就应该这么简单,给不同的网友说、听不同世界的人讲。这种即时交流的互动体验更符合我的需求。

在人数较多的群聊里面吃瓜潜水,可以说是i人参与网络社交的非常有效的渠道了。有时候,一些猝不及防偶遇的群聊内容,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惊喜,让你看到世间百态。我的工作性质不怎么需要跟人打交道,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很久没怎么跟人讲过话了。有时一个人做一些繁琐且不怎么费脑的工作的时候,我也会随机加个群聊听大家聊天,或者匹配一个人聊天。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跟陌生人社交的人打开话匣子的最好的方式。大部分不知道聊什么的时候,我都会聊最近遇到的工作上的烦心事。本来是觉得,这种阅后即焚的随机聊天特别适合倾诉和宣泄,但有时候的意外收获也十分宝贵。一次在我吐槽完自己需要把Excel里的数据如何手动处理之后,对方问我是不是把公式用错了。在他的提醒下,我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理解错了一个很重要的公式,甚至我一度以为这是Excel的bug。也正因为素不相识,所以交流中会少了一些人设的维系,多了一分自在随意。还有一次匹配到一个正在一个人写论文的博士生老哥,不知道该说啥就各干各的,好像就是找了个陌生的干活搭子。

当然了,比起无目的地进不同群聊听大家讨论各种故事和经历,我更喜欢筛选特定地域和特点的群聊。我特别喜欢进不同方言区的群聊,《繁花》热播的时候,当时我找了个定期组局的沪语群聊,硬生生把上海话听习惯了。我在一个粤语群聊里面,听不同地区的群友现身连麦比较东莞和广州口音的区别。我第一次连麦,是在一个英语交流群聊里,群主英语很好且非常会cue对话,当时我很久没有讲过英语了,却马上要做一个全英文路演,想找人说一说英语又不知道该去哪里,忽然想到了Soul上会不会有英语群聊,结果还真有。

我越来越发现,倾听和分享,永远是打破信息茧房、认识社交困境的最有效的方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被数据化的时代。各大软件平台也逐渐朝着更多信息、更高效推送、更加标签化的程度发展。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却越会发现,我们始终渴望的交流对象,不是这样那样的标签和信息,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经历,却同样渴望交流的人。我想,这才是我们辗转各个社交软件一直在寻求的东西吧。

上一篇: 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
下一篇: 飞利浦发布中国版2022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