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的概念
文化是包含风俗、道德、知识、信仰、艺术、法律在内的,同时包括了人类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的一个复合整体。
人们的日常生活,每分每秒都发生、发展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情境中,每个个体的行动都会被文化的内核所制约和引导。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文化是人的文化,亦是社会的文化,研究人必须就要研究文化。
多元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并且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成为社会思潮被人们广泛关注。
随后,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多元文化的含义从原先的特指殖民地文化和不同民族、种族的文化这种宏观的视角,逐渐扩展出包括价值和文化等微观视角的领域。
目前,多元文化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不同社会群体间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的差异。
多元文化体验指个体对不同于自己文化环境的体验,以及对其他文化元素或与所处其他文化中的成员互动时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
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之上,聚焦于个体在与其他文化成员、元素和环境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互动时所感受到的其他文化。
与自己所处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的概念。
汪晓昕提出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这一概念,着眼于不同文化间,特别是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感知与理解。
并且提出个体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感不完全基于个体对接触外国文化的频率或广度等客观指标。
而是在于个体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主观感知美国心理协会在上世纪末举办了全国多元文化峰会。
在会议上,550名参会学者一致认为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了包括心理研究和教育在内的所有心理实践活动的决定性特征。
因此近些年来学者们也将目光转向了多元文化与个体行为、群际态度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上。
二、多元文化体验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从学者们开始关注多元文化体验对个体的影响之后,大部分学者就首先开始聚焦于发现了多元文化体验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有学者发现,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可以增强创造力。
这是由于当个体在不同于本土文化的环境中生活时,个体灵活切换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能力会增加,而这种认知灵活性的提高则有助于提升被试的创造力。
从多元文化体验对社会的影响来看,更高频率的多元文化体验可以增加个体的开放性进而减少对其他群体的消极态度,从而增加被试的亲社会行为。
尽管多元文化体验被发现有上述的诸多积极面,但是,也有学者发现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也可能会诱导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
Harman曾提出道德判断具有相对性,没有普遍有效的终极道德原则,因此没有统一的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
“没有终极的道德原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理论下的观点,有学者曾发现道德相对主义与更多的不道德行为有关。
有研究发现创造力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比低创造力个体存在更多的不道德行为,因为较高水平的创造力会帮助他们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更多合理的解释。
Lu等人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系统地探讨了多元文化体验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的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较多外国文化体验经历的被试相较于单一文化体验的被试、控制组被试,在不道德行为倾向测验时的得分更高,不道德行为的频率也更高。
他们发现这是由于更多的多元文化体验会让被试产生更多的道德相对主义,而更多道德相对主义会使不道德行为增加。
在来自亚洲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3029名韩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多元文化体验丰富的青少年在不安全性行为上显著多于多元文化体验较少的青少年。
国内学者汪晓昕在研究中招募了中国大学生作为被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操纵了被试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进一步探讨文化差异性的感知对被试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中介路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会通过道德相对主义正向影响个体不道德行为。
这启示着我们在全球信息通达时代的今天,青少年通过各类媒介对其他文化进行接触、了解,使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多元文化体验。
但这种多元文化也在提示着青少年,某些在自己所处文化环境中也许并不道德的行为,也许可以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可以被更“宽容”的对待。
而这种心态,恰恰有可能使并不成熟的青少年有更多想要尝试的意图甚至是行为。
照此看来多元文化体验对青少年来说是利是弊,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三、外显文化认同和内隐文化认同
Greenwald和Banaji提出态度存在两种社会认知加工: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内隐认同指个体对外部影响的接纳多数情况是在其未曾知觉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且具有影响发生的内隐性。
周丽清和孙山提出文化取向和文化认同感属于社会认知与态度的范畴,因此从理论上讲,也可能同时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
外显文化认同指的是能被个体的意识觉知到,并且受个体意识控制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而内隐文化认同则指的是,没有被个体意识所觉知的,并且不被个体的意识控制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外显文化认同和内隐文化认同在信息加工时在内容和层次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双重态度理论认为,个体对某个事物可能同时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一种是可以被个体意识到的,并且可以被个体调动并报告的外显态度,而另一种是不能被个体意识到的,是存在于个体的无意识里被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
该理论认为,外显态度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才能被个体意识到,而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
Greenwald和Nosek在研究中发现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二者之间呈现分离。
Dovidio等人证明了在种族偏见上,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同样出现了分离。
有研究使用SC-IAT对大学生的群体认同进行了内隐测量,发现大学生的内隐群体认同与外显群体认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学者们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外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内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分离状态。
但是,也有研究提出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同一论假设:
内隐和外显的态度所测量的是个体同一个心理结构,对内隐态度的测量可以测量出个体的“真实”态度,而个体的外显态度则是一些额外因素干扰了内隐态度之后的结果。
并且,有研究还发现个体的内隐态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预测其外显的态度。
因此有些研究者们发现了通过间接测量方法所得到的内隐态度和通过直接测量所获得的外显态度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
如Rudman,Ashmore和Gary认为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呈中度的相关关系。
Banse,Seise和Zerbes研究了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结果表明这二者之间呈高相关关系。
Cunningham,Preacher和Banaji考察了对种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被试的种族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呈中度相关。
因此,内隐文化认同与外显文化认同的相关性还存在分歧,研究认为,两种文化认同是否能够具有同样的心理作用取决于针对什么样的问题,面临什么样的情境。
四、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对不道德行为的作用
研究发现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启动组的被试的不道德行为个数在均值上略大于控制组,但没有在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启动组的不道德行为个数多于控制组,并且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是由于两个研究对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的操纵方式不同。
研究使用了新闻材料范式,通过让被试阅读由研究人员制作的,报道了中西方在“婚外情”、“色情服务”和“安乐死”这三个话题上不同观点的“新闻材料截图”。
并且回答有关新闻材料的三个问题来启动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
而研究使用了人际互动法,通过让被试询问由研究人员假扮的“外国留华大学生”关于“婚外情”、“色情服务”和“安乐死”的看法来启动道德消极领域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
在研究1的新闻材料启动范式中,被试被动接受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
而在研究2中,被试通过添加“外国留华大学生”的微信、聊天互动等更生活化的方式获得了道德消极领域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
这个操纵方式更为强烈,给被试带来了更直观的中外文化差异性的冲击,因此导致了两种操纵方式下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强度不同的这一结果。
而在陈苏荃的研究中,研究者虽然也使用了新闻材料启动范式来操纵道德消极领域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
但是该研究的被试群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加工深度上。
因为其学习经历的增加可能优于研究的高中生被试,我们猜测不同年龄群体对材料加工深度的不同。
导致了在新闻材料范式启动下的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对不道德行为影响强度不同的这一结果。
外显本国文化认同的调节作用
研究通过测量被试的外显本国文化认同,发现外显本国文化认同在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影响不道德行为中的调节作用显著。
并且当外显本国文化认同较低时,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边缘显著正向预测不道德行为。
研究2通过图片启动法和回忆书写范式操纵外显本国文化认同,再次验证了外显本国文化认同的调节作用:
当外显本国文化认同没有被启动时,道德消极领域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会导致更多的不道德行为。
但是当被试的外显本国文化认同被启动时,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不会显著影响其不道德行为。
研究1和研究2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外显本国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两个研究都发现,当外显本国文化认同较低时,道德消极领域的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会显著增加不道德行为。
当被试的道德消极领域多元文化差异性体验被启动时,被试会在操纵中接收到有关其他国家文化价值观的信息,这会为被试带来一定程度的文化冲击。
而文化冲击会增加个体的身份冲突感、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并导致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同时消极情绪也会导致更多的不道德行为。
而且,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讲,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历来强调的一个道德信条。
因而当个体的本国文化认同被削弱时可能会导致其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价值观不再坚定,所以可能导致了更多的不道德行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