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街道是公共生活的载体

街道是公共生活的载体

街道是公共生活的载体未来的街道,应该优先鼓励人们去使用,而不仅仅是路过。

街道公共生活的载体

赵燕菁

SRC街景设计奖,发言整理而成

一直以来,规划师都是以美学的角度思考街景,很少有人从经济的视角思考街景。作为最常用的公共空间,街道正在演化成为一个承载各类活动的实体“平台”。和所有“平台”一样,景观良好的街道可以通过无偿的“服务”带来大量的“流量”,各种加载在街道上的“app”利用街道的流量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当“平台”被资本化后,街道就有了全新的含义——好的街道会容纳更多的app,街景反过来会也被app再塑造。

可以说,街道是城市最主要的“公共界面”。人们通过街道与城市互动,这使得街景必然是浓缩了最多地方特征的场所。街景设计奖评价的标准对于塑造城市未来的价值、品味和市民的互动模式,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好的街景设计奖,可以引导学科的走向,定义学科的价值,发现学科的前沿。

街景设计奖首先推广的是行业价值,让行业之外的人知道街景设计里所包含的平等、包容等人文价值。从权力的体现、资本的炫耀,到对所有人都关怀,街景是一个城市生活模式的直接镜像。SRC街景设计奖就是要及时发现趋势的转变,帮助行业提前嗅知城市的变迁,引导城市环境的改变。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交子金融大街。仅从设计角度,尽管这方案设计并不是最好的,但是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对目前街景设计的一种纠偏。原来的交子金融大街完全是一种非人尺度的空间。原本应该各种活动高度密集的空间,被设计为一种空旷的、不适于活动的绿化空间。这个方案把它改造回来,在这个空间里面增加了很多人能活动,能够留下来的空间。如果说原来的交子金融大街就是像一个河道,人流只能像水一样穿流而过,现在的经过街景设计,交子大街变成一个个能够让这些人流在这里面汇聚下来的湖泊、池塘,城市的活动能够在街道上发生。尽管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仍不理想,但相比原来的街道,改变的方向是对的。

现在我们设计的街道,越来越大而无当,街景纯粹为绿化而绿化,街道变成没有社会意义的空间。我们国家城市的共同特点,就大马路特别多,大城市小城市都一样,在建筑间、街区间形成了大量无意义的空间。这些超级尺度的街道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还破坏了街区的连续性。我估计这些大而无当的街道,将会是下一步城市更新改造的一个重点。但是不是把它们都改造成公园?我持保留态度。特别是成都,在这方面有点“用力过猛”。好像一提公园城市,城市就要哪哪儿都是公园。这次交子金融大街街景方案,就是对大而无当街道设计的一种纠偏。城市活动必须重新回到街道,交子金融大街就是代表这样一种方向。

现在的城市街道大部分都是政府投资的,使用的都是公共财政,很多街景设计往往不计代价。近几年来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包括成都,都有很大的问题,花钱太多,都不带来真正的城市的效益。像金牛大道这种设计今后维护的成本会非常高,这种不计代价的城市街景应该加以控制,有个把中央公园也是可以的,但纽约大部分街道还是非常紧凑的。未来的街道,应该优先鼓励人们去使用,而不仅仅是路过。SRC街景设计的表彰,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主张。

存量规划前沿

Now is the Beginning

作为专业从业者讨论的平台,

分享解读城市政策、前沿思想与案例。

【厦大规划院城市更新协同创新中心】

【海峡城市杂志】

每周一固定更新

时不时热点更新

上一篇: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一篇: “科学”的含义与来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