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搜索》由网络文学作品《请你原谅我》改变,在陈凯歌的执导下于2012年7月搬上银屏。影片由一个实习记者拍摄的淋巴癌晚期年轻女白领在公交车上不让座所展开,“不让座”事件静新闻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也因这个小小的蝴蝶翅膀,引起了剧中五名身份、职业、年龄各不相同的女性生活的变化。剧中几位主人公之间的社会关系由“大众传播”这张网所连结,并以此为中心扩散出一系列关乎伦理道德、传播中的心理现象、大众传媒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实行属性而进行的设置公众议事日程、普通群众在舆论中形成的沉默螺旋等现象。
一、大众传播处于社会传播中的强势地位
在传播学对大众传播的定义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传播机构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面向不定量多数的受众进行的大面积的传播活动。其公开性强的传播内容、运用现代化机器大量复制的信息极其广泛而分散的受众等特点使其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传播者选择信息加工、通过某种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就是大众传播实现其传播效果的过程。
影片中的实习记者将其拍摄到的女白领于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视频交给了上司并将视频信息在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平台播出,电视台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代表,其所发出的信息已经发布变拥有广泛的关注量,从而使得普通人都关注到这一事件。而这也正是这个悲剧的源头。
信源通常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的发布和报道者,是传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所以信源的可信性强弱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信源的强可信性需包括两个条件:其一,是否诚实、客观和公正;其二,是否了解详情,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影片中,电视台作为观众接触到“不让座”事件的第一信源,因其所具有的公众性和公开信,本身就带有较高的可信性。故经由电视台发出的信息,在所播发出的时候便已具备了受到广泛关注并信任的属性。影片中的普通人在看到这则新闻后,未经思索就相信其真实性,为悲剧的发生步步奠基。
社会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由麦克姆斯和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指的是公众在对社会公共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也做为“大事”反映在人们的脑海及日常生活之中。传播媒介对改问题强调的越多,就越是会引发公众对于该事件的重视程度。影片中电影新闻最先报道出不让座事件,随之而来的网络新闻同步、直播、专题等都在旅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为普通人们提供讨论的话题。
李普曼在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研究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困于困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只有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因此,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是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
而在拟态环境的作用过程下,人们容易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因而,影片中在众人皆在因女白领未让座而攻击其方方面面时,出现于网络中的极其个别较为理性的言论不仅没有起来为女白领发声的作用,反而受到了认为女白领道德败坏的这些人群的嘲讽和谩骂。
二、受众影响传播效果
传播学中,意见领袖被定义为活跃在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假说,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并不是由其本身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即大众传播发出的观点需经过大众传播传到意见领袖,最后才会到达一般受众的过程。而社会学家罗杰斯更是将大众传播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大众传播可以是一级的,也可以是多级的。影片中,“不让座”事件发生后,电视台邀请了两名专家到演播厅做电视直播节目,让他们谈论对于是否改让座及不让座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看法,就是在借助意见领袖之口来进行二次传播,对普通受众再次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性认知理论,即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一种选择性倾向。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受众所感知到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部分。与之相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当中提出的选择性接触理论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体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的既有态度相左的内容。影片中的观众们在看到过不让座事件的视频之后,主观倾向于认为没有让座的年轻女白领行为错误,甚至诬蔑其是“小三”、人肉搜索出其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展开对其大规模地声讨谩骂,这些现象都是普通人既倾向的体现。
三、内容接触程度影传播效果程度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在研究群体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其次,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引进新闻学之中。怀特提出,新闻报道的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素材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信息和新闻的筛选受到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等多方面的制约,但与媒介的利益或方针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选择从而获得传播的可能。影片中的女记者为了迎合所服务的社会新闻部的工作,选择了不让座事件,并且在后续报道中只选择有助于推进事件发展而不是解释事件、让不让座白领道歉的信息,表明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编辑、媒介组织等都可能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把关人。
诺依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舆论来影响和控制社会。舆论作为社会的皮肤,大多数情况下会促使少数或弱势意见变得沉默或转而向多数或优势意见发展。影片中出现过的个别几则为未让座女白领声援的言论,但迫于舆论力量的悬殊,最终网络上、新闻短信、电话等里的舆论都呈现一边倒的走势和趋向。
影片《搜索》中,运用了一系列传播学理论,讲述了一个因新闻报道的诱因而引起社会大范围关注,形成网络暴力并最终导致人命的消逝的故事,其间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透露出大量传播学元素。本文大致从传播主体、受众、内容接触程度等三个方面在分析了这部电影中所运用的传播学原理。不仅新闻界,包括影视界在内的传播媒介或平台在日后的传播活动中,都可采取传播学方式和技巧,立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