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摘 要]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 同时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

[摘 要]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 同时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 使儿童最初的这些社会交往活动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既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 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维果茨基;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幼儿园社会教育

有关儿童心理起源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前苏联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本文旨在探讨其理论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一) 维果茨基的两个假设

列昂节夫在《苏联心理科学》一书中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 指出“维果茨基在我们当中第一个提出关于历史观点应成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维果茨基以下述两个假设作为其研究的基础: 关于人的心理机能的间接性的假设和关于内在智力活动起源于活动, 先是外部活动后是‘内心’活动的假设。”

维果茨基的第一个假设反映了他的基本的心理学思想。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体系中, 语言符号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心理发展的中介形式, 该假设强调的就是语言符号在心理发展中的这种中介作用。维果茨基的第二个假设具有原则性的意义, 反映了心理的社会起源思想, 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 其一为心理的社会起源, 特别是产生于活动, 这种思想后来被列昂节夫所发展, 成为著名的活动理论; 其二为内化学说,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内化而来的, 是由外至内的过程。

(二) 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

维果茨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及其起源, 通过研究得出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他指出“:文化创造特殊的行为方式, 文化改变着心理机能的活动形式, 文化在人的行为的发展系统上添加着新的层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身行为的方式方法, 改变自然的素质与机能, 形成与创造新的行为方式及特有的文化形式”。他用了创造、改变、添加、形成等一系列的词汇强调文化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或者决定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 心理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 一是天然的、自然的发展过程, 这是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到高级的哺乳动物的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 也就是心理的种系发展过程。除了这种自然发展过程外, 还有另外一种发展过程, 这就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在猿进化到人之后, 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逐步产生了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凡是普通心理学以随意注意、创造性想像、逻辑记忆、预见性意志等命名发现的东西, 亦即高级形式、高级机能”。这些高级心理机能是动物不具有的。它之所以不同于自然发展过程是因为它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 而是受社会文化发展因素的制约。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起来的。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

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直接原因是语言符号这一心理工具的中介作用, 而逐渐内化的结果。

(三) 内化及心理工具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以工具为中介的, 即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借助于辅助手段的。

维果茨基认为,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是“表明文化行为的特征的、与其较早的生物形式不同的主要之点。”而其中,“记号及其使用方法,是高级结构中机能的、起决定作用的完整的东西或整个过程的焦点。”“记号是人造的刺激—手段, 并且仿佛是人在自己的心理活动中所使用的心理工具,照维果茨基看来,可以作为记号的例子有: 语言、形形色色的号码和计数、各种记忆装置、艺术作品、信、图表、图纸、地图和各种各样的暗号等等。”

记号和动物反射活动的信号相比,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信号作用只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联系的一种消极的反映。它完全是由自然界的条件创造出来的, 也决不会超出自然界已有的那个范围。符号不是空洞的, 它们总是代表着某种具体的现实的东西, 总是在人们的共同活动中含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的东西……意义原则就在于, 人从外面创造着脑中的联系, 从外面控制着脑和通过脑又控制着自己的身体。意义也是人掌握自己本身行为的途径”。随着人类交往的发展出现了语言, 语言在各种符号中有着最重要的地位。

“维果茨基……把内化概念与高级心理机能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他指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每种机能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社会水平上的发展, 第二次是个体水平上的发展。第一次出现在人与人之间, 然后进入儿童内部。”也就是说, 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 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而在内化过程中, 心理工具起到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桥梁的作用。心理工具主要指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 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儿童早期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 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 只有在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以后, 才能内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 即内部的活动, 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

对于内化的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自己的内化概念与其他人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指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必然经历过在其发展中的外部阶段,因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起初都是社会的机能。这乃是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的全部问题的核心。许多著作家早就指出过内化问题。克列奇梅尔认为这是神经活动的规律。彪勒把行为的全部进化都归为有益动作的选择领域由外部向内部转化。但是, 当我们谈到儿童文化发展史中的外部阶段的时候, 指的并不是这个。在我们看来谈到‘外部的’过程, 就是说‘社会的’过程。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曾是外部的, 因为它成为内部的以前曾是社会的, 它从前曾经是两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自身的影响手段在最初乃是对别人的影响手段或是别人对自己个人的影响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 维果茨基的内化概念指的是从社会关系或更具体说是社会相互作用逐渐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的过程, 即社会相互作用的影响在高级心理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对西方心理学与教育学逐渐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 90 年代开始形成了世界性的维果茨基研究热潮。在目前的世界教育改革中,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已成为可以与皮亚杰认知理论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理论, 影响着当今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从 21 世纪初开始, 我国学前教育界也对学前教育中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及其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 如“最近发展区”及其对幼儿园教

学启示的研究、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研究、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等。这些研究无疑对学前教育中应用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维果茨基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儿童认知的发展, 但维果茨基对属于儿童高级心理机能范畴的个性的研究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一书就是关于儿童个性发展的专著。维果茨基关于儿童个性发展的思想被称为个性的社会起源理论。

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关于个性起源的基本观点

生活在前苏联建国初期的维果茨基对于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独特的理解。在《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一书中,维果茨基这样说“:如果我们改动一下马克思的名言, 我们就可以说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独特的理解反映出了维果茨基关于个性社会起源的两个基本观点, 即个性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个性是社会关系内化的产物。

(一) 个性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

维果茨基在分析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影响的时候指出,“‘社会的’这个词在运用到我们的对象时具有着巨大的意义。首先, 从这个词的最广义上来说, 它表示:一切文化的东西都是社会的。文化也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 行为的文化发展 ( 指受社会文化制约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把我们直接引进了社会发展的领域。其次, 可以设想: 处于有机体之外的记号, 也像工具一样是脱离开个性的, 实质上乃是社会的器官或社会的手段。在此, 我们还可以指出:一切高级机能都不是在生物学中形成的, 并不是在纯种系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作为高级心理机能基础的机制本身是以社会为模本的复制品。一切高级心理机能乃是内化了的社会关系, 乃是个性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它们的成分、发生结构、行为方式——总之一句话, 它们的全部实质都是社会的,甚至在转化为心理过程时其实质仍然是准社会的。”

(二) 个性是社会关系内化的产物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是社会关系在个人内部的移置, 这是维果茨基的独创。如何理解内部的移置呢?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 都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 起初是社会方面, 后来才是心理方面; 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 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内心范畴”。维果茨基指出, 个性是社会关系内化的结果,“个性的历史是特别有教益的, 而且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清楚。

维果茨基多次明确指出:“个性是通过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才变成自身现在的样子, 这就是个性的形成过程。”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把那些起初别人对他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用来对待他自己。儿童自己掌握着各种社会的行为方式并把它们搬到自己身上来。” “一般我们可以说, 诸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在某个时候曾经都是人们之间的诸现实关系。人家怎样对待我, 我就怎样对待自己。” “模仿是儿童的一般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三、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个性的社会起源的思想揭示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本质规律——作为个性核心成分的社会性是在儿童同他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由外到内发展而来的。这给幼儿园社会教育以重要启示。

(一) 社会交往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活动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个性的基础。对于活动的重视是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一个特色。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活动理论研究者公认, 活动理论起源于苏联, 是维果茨基最开始提出并被列昂节夫所发展的。列昂节夫曾经专门对活动与个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撰写了《活动、意识、个性》一书。在这本书中, 列昂节夫陈述了之所以将活动作为个性的基础的原因在于, 个性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这些关系是被实现着的; 这些关系是由他的活动所实现的, 确切说, 是由他的多种活动的总和所实现的”。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 这种活动形式表现为社会交往, 即儿童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正是在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 一方面, 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另一方面, 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 使儿童最初的这些社会交往活动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二) 社会关系内化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这一思想对我们准确认识个性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并让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总和”与儿童个性形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刚刚进入社会环境的学前儿童来说, 早期所接触的人及与这些人所形成的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儿童与所接触到的人形成了积极的关系, 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是积极的信息、积极的评价, 儿童就会发展成为一个相信他人、相信自己的人, 进而形成健康的个性特点; 反之, 如果在儿童生活的早期没有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而是冷漠或者消极的关系, 儿童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和评价也是消极的, 那么, 儿童对社会和他人就是怀疑甚至是仇恨的, 就不会发展出积极的社会性。这一点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佐证。

因此,帮助幼儿在其人生早期与周围生活的成人及同龄伙伴等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 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 谈谈封建:是什么在阻挡着我们的认知?鲁迅:与我周树人何干?
下一篇: 为什么极权社会下不会有道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