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2017年5月22日,傲立在广东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主塔上的中国结雄姿。(纪顺利/人民图片)
在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中,每个发展阶段重大战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心工作的展开,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都同我们党对这一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紧密相关。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判断,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极大地改变了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判断,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也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一切都说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描述已经不再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以贯之的发展逻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升级了,昭示着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要乘势而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影响全局的问题。对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尽管国家一直在致力解决,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普遍存在,成为当前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结合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