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也是其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和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建设领域,就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鲜明特征。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互动,极其重要,也极为不易。其关键在于选对民主发展道路,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民主形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坚持正确的民主发展道路,是关系根本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为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不懈探索和奋斗。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作为一种新型现代政治文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中华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能够为我国政治建设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文明的提升等提供强大动力,推动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长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程序,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体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以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保证人民广泛持续的政治参与,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从民主环节看,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到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管理之中。从民主平台看,人民可以通过信访平台、领导信箱、政务热线、网络留言板等,对关系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出意见,并得到反馈和回应。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能够使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的诉求和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进社会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将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能够在民主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和秩序构建,实现治理的高效能和发展的高效率,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秩序稳定的基石。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人民群众畅通表达意见和诉求,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破解现代化进程中活力与秩序的难题提供了路径方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中行稳致远。

巩固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政党和利益集团为各自利益相互倾轧,在国家事务决策上相互否决,造成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我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通过就重大问题和决策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各方面在共同思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团结一致。坚持大团结大联合,通过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促进社会各界的团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泛汇聚全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我国民主建设植根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民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伴随现代化进程,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成功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党正确把握民主和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发展民主,以民主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民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互促共进。

民主是社会主义始终高扬的旗帜。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回应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全面推进,我国的民主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推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奠定坚实实践基础,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继续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时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部署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和整体安排,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部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出发,聚焦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凝聚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注重与其他领域建设的良性互动。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统性、规范性,发展机制更加健全、保障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顺畅的民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覆盖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环节,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建设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加强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理念、目标任务、规范要求等切实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坚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自信自觉。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展现巨大效能和蓬勃生命力,根本在于这条民主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要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搬照抄别国政治制度,时刻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谓“宪政民主”“三权分立”等错误思潮的侵蚀,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衔接、协调运转,切实把民主制度的功能、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完善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制度机制,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机制、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等,畅通民主建设“最后一公里”,更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和渠道。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拓展民主渠道,创新民主形式,不断拓展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具体实施过程,搭建更加便民、更加多样的参与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效率。(作者肖立辉,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 公法与私法
下一篇: 社会传播中符号规则的支配性权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