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志敏(李志敏简介)
这些年回白杨老家的次数不多,即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这倒不是家乡离县城太远,也不是对家乡没有感情,只是因为母亲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一般很少在家居住的缘故。
回家其实是不需要理由的。生于斯长于斯,白杨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偶尔回家主要是亲戚朋友家里有事、清明节家族上坟、镇村举办活动等等。每每想起白杨源远流长的历史,我禁不住为白杨而骄傲,为家乡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宜阳县城到白杨只有20多公里,30多分钟的车程。白杨自古以来就是宜阳南部重镇,伊川、嵩县、宜阳三县结合部的商贸大镇。一位老白杨曾不止一次说过,“在历史的长河中,白杨是豫西一颗耀眼的明星。商代时期,称有莘之野,春秋时期为陆浑戎国属地。明清时期更是晋楚孔道、秦楚孔道的咽喉要地,商贾云集,车马、骆驼不绝于道。白杨镇石桥众多,享有“过桥不见桥、五步三孔桥”之说。山陕会馆、大龙台庙、魁星楼等古代遗存,见证了千百年来白杨的鼎盛繁荣。”
我的青少年阶段都是在白杨度过的,打开记忆的闸门,我见证了煤油灯、蜡烛、电灯等灯具的变迁,经历了架子车、农用车、轿车的车辆更迭,目睹过红薯面、玉米面到小麦面、大米的主食转换,遭受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戏弄,也感受过“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的市井烟火。
俗话说:少年不惧岁月长。我和小伙伴们捞过河虾、逮过麻雀、打过雪仗、堆过雪人,当然也少不了走泥巴路,穿破棉袄,吃窝窝头。那个年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深深地留下了时代印记。
我们村位于白杨树街的最东边,与伊川县的草场、晁沟等村地头相连,北边、西边与一区、东马村接壤,耕地除了一部分川地之外,东坡上的坡耕地占了几乎一半。秋收满地黄。坡耕地种的都是红薯、谷子、豆类等秋庄稼,虽然是望天收的旱疙瘩地,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对东坡的情结也最深。
东坡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叫法,在常人的眼中是一个并不陡峭的小山而已,虽然与大文豪苏轼所耕种的土地之名毫无关联,但是东坡在我们那里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地名。东坡海拔有三百米高左右,从最高处的平顶往下呈阶梯式分布,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大型的帝王陵墓一样,矗立在平地之上,大有唯我独尊之势。
过去通往东坡的路很多,这不仅与东坡周边的村庄多有关,也与农民的耕种习惯有关。我们村去东坡至少有两条路,都是比一辆马车稍宽的砂石路和泥土路。晴天去东坡还可以,雨天可就遭罪了,泥水杂草掺杂在一起,不要说人了,马车、牛车陷进去也是几进几出。那时候心想,什么时候要是变成水泥路或者柏油路该有多好。
东坡物产丰富,风光秀美。且不说金秋时节的谷子、大豆、玉米,一垄一垄带着泥土的红薯就让人心满意足了。大人小孩一起拔秧子、除红薯、装车,忙的不亦乐乎。过去农村有“一季红薯半年粮”“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之说,从民以食为天的高度说明了红薯的重要性。
人们喜欢去东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山上的植被好,景致好。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天桃花、梨花、槐花、梧桐花等次第开放;夏天椿树、杨树等郁郁葱葱;秋天柿树、枣树等果实累累,冬天松树、柏树等苍翠挺拔。每每走在山间小道,即使不小心被荆棘、圪针、枣刺、花椒等扎伤了,也只是浅浅一笑,打心眼里感激大自然的馈赠之功,感叹这些植被的生命力之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了千家万户,叩开了良久未启的柴扉,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从此变得更有活力了。特别是最近10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白杨镇的一条条道路修起来了,一座座楼房盖起来了,一个个广场建起来了,一棵棵绿化树栽起来了......昔日的商贸市场扩容增量,现代范儿十足;原来的破旧校园乔迁新址,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通了为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一个“商贸物流重镇、万亩中草药名镇、蔬菜产业强镇”的现代化小城镇正悄然崛起!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从县城回家扫墓,小车沿着弯曲的水泥路一下子开到了东坡的半山腰,打开车门就嗅到了桃李的芳香。同行的亲戚说,“这十年来,东坡变化可大了。好几条上山道路硬化了,临近山脚下的地块变成了水浇地,还有些坡耕地改造成了育苗基地。”“这些都不最重要,你看上面已经修好的新伊高速公路。听说今年年底前就要建成通车,咱们镇政府附近还设有进出口,以后在家门口也可以上高速了。”一家子兄弟抢着给我说,脸上写满了笑容。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新伊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东坡上,路基下隐约可见有车辆和行人从隧道口进进出出。沿着山路,逶迤前行,我们来到了位于东坡之巅的平顶,只见一块块土地平整如砥,连绵不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坡沿上、道路边,一束束、一蓬蓬的蒲公英、荠菜花、紫荆花等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摆动,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站在平顶,俯瞰远方,道路四通八达,房屋高低错落,田野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李志敏,宜阳县白杨镇人,记者,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阳县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宜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作品以新闻、散文、诗歌为主,主要刊播于西部散文选刊、“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河南电视台、河南工人报、洛阳日报、洛阳广播电视台、小百花杂志等省市媒体以及河南省散文学会、今日头条、洛阳作家、建安风、宜阳文学等主流网络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