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核 心 提 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高度,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为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有序的社会。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欺诈、不敢造假,可以坦诚相待而不用费心费力防范、猜忌和捉摸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 每个人都将诚信作为言语行动的基本规范,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诚 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道德支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面对亲朋好友或者陌生人,你是希望遇到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人,还是满口谎言、捉摸不透的人?购物或者做生意时,你是想遇到一个诚信经营、产品品质有保障的企业,还是一个靠欺诈赚钱的企业?面对台上的领导,你希望他襟怀坦白还是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这些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大家都愿意生活在简单洁净的社会环境中,都愿意面对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现代社会如此,古代社会亦然。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文化的过程中,构建了诚信守义的优良传统,将其作为修身齐家处世治国的必备美德。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诚”“信”概念。 所谓诚,其本义是指真诚、真实。《易经》之《乾》卦:“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礼记》之《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记·中庸》把诚视为礼的核心范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认为诚笃之德是达至“天人合一”境界的前提。《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诚视为人们认识、修为和治国的重要环节。在孟子那里,诚既是天道本体的范畴,也是做人的诀窍,“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则进一步认为诚为“政事之本”:“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所谓信,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取信于人的初义。《尚书·商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诗经·小雅·巷伯》:“慎尔言也,谓尔不信。”此两处先秦古籍所示之信,皆包涵言语取信于人的意思。孔子将信视为仁的体现,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信则人任焉”,他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认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为信:“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朱熹还提出“仁包五常”, “以实之谓信”。 信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 诚信为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为政之法,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因诚信而流传的故事比比皆是。曾子杀猪践诺,教育孩子不能言而无信;商鞅立木为信,换来了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张良守时,遂得黄石公之教;季布一诺重于千金,而有朋友助其免于灾祸;晏殊诚实,宋真宗信其可以教好东宫;童叟无欺,为古代店铺的招牌。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 诚信文化的源远流长,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回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诚信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一些人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有人无视基本商业信誉,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发布虚假信息;有人违背经济活动基本准则,言而无信,视合同为儿戏,甚至订立虚假合同;还有人罔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食品、药品生产中丧失道德良心,偷工减料,谋财害命,加剧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办假文凭、假证件,提供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假球黑哨等,不一而足。当然这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海尔集团“以质量求生存,靠信用闯天下”,成为行业的翘楚;河北“油条哥”诚信经营,赢得了市民的信赖;谢延信一诺千金,照顾多病的岳母33年;孙水林为了兑付民工工钱而全家遇难,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传承不息。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中华民族诚信的优良传统正在受到利益的侵蚀,引起了社会的担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长久的发展,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信用就没有经济的秩序。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有生意上的来往,他就不盼望从一次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得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一个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宁愿牺牲一点应得的权利,而不愿启人疑窦。”但是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不成熟,使得很多人不能认识市场信用的真谛,希冀通过违约失信赚取额外收益,其结果是损害了国家、行业最后是自己的利益。三鹿奶粉事件导致企业破产,国产奶粉广受质疑;毒生姜事件导致生姜滞销,姜农整体利益受损;陈年月饼馅事件导致80多年的冠生园品牌毁于一旦。据统计,近年,我国合同履行率只有50%左右,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 亿元。由于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加强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的价值回归,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 要大大提高市场行为主体的失信成本,让失信者无利可图,让那些利欲熏心的失信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代价。加强诚信建设,就当前现实来看,首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职能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一旦发现商家存在违规行为,绝不手软;其次是完善法治手段,注重发挥他律的功能,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养奸;再次是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通过大力开展诚信教育,让诚信理念缺乏者增强守信意识;最后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各种造假欺诈和诚信缺失行为,让失信者受到舆论和大众的唾弃和谴责,让诚实守信者受到应有的尊重。
和谐社会需要诚信的道德支撑
中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针对我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 倡行诚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并存、多领域互接的有机体,人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要素,同时也是最不稳定和最具破坏力的要素。 信用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就是人们互相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能够互相尊重、互帮互助、融洽相处;表现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就是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良好的信用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健康、稳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结构,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和谐社会的动态生成。反之,如果这种和谐和依赖的关系被打破,内部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引发对抗,则整个社会将陷入危机和灾难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关系,人与人之间就缺乏爱、彼此间的关怀及起码的相互信任。彼此间的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但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而且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其次, 和谐社会内涵丰富,诚信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诚信是达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必要保障。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如果诚信不足,就没有经济和谐,整个社会交易复杂性增加,谈判和监督成本都会相应增加。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或个人为了防止赊账,在交易中甚至会用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的方式,无疑会加大交易成本,给社会经济平衡运行带来风险。资本市场上,发布虚假消息、欺骗普通投资者,或者利用内幕消息非法获取暴利,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引发经济混乱。更严重的是,诚信不足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丧失了信用也就丧失了市场经济的根本,最终将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建设,并把诚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央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礼诚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坚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强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党的十八大再次将诚信明确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加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协调、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建设诚信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