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关于赴璧山区、龙泉驿区考察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赴璧山区、龙泉驿区考察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赴璧山区、龙泉驿区考察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赴璧山区、龙泉驿区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为了在华州区全域景区化建设中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关于赴璧山区、龙泉驿区考察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在华州区全域景区化建设中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华州区政协组成考察组赴重庆市璧山区、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情况。两地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璧山人“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璧山“水清、绿浓、园秀、城美”。龙泉驿人“敢为人先、善为人先、图强争先、团结实干”,龙泉驿“产业强、百姓富、城乡美”。

借鉴经验,创新发展。华州要以党的十九大大精神为指导,学习璧山区、龙泉驿区执政者、建设者的“工匠精神”,始终坚持“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总要求,紧紧围绕全区“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工作主题,在全力打造“西部绿色休闲之都”上做文章,让华州区的明天更加美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抓住机遇,在“发展”上做文章。县设区后,华州区成为打造百万人口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点,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期。中央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陕西加快东大门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结合华州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发展现状等地域特点确定发展定位,并依据定位制定全域景区化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发挥好规划“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用科学超前的先进思想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我区与渭南主城区融合发展,加快以“新型工业、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多点支撑的渭东新城建设,鼓励社会有实力的经济主体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和经营旅游设施等,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实施骨干项目带动战略,实现从“定向爆破”向“全面开花”的重大转变,形成全领域、多层次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力争三到五年努力,在秦晋豫打响“秦岭脚下养生福地、渭河岸边美食天堂”品牌,让华州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更美”,华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突出特色,在“引人”上做文章。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风头正劲,从市场增长到国家政策,再到产业投资,已成为引领我国消费升级的主要引擎,在新时代全球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新场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带来“文化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如:璧山区政府与美国六旗娱乐集团携手山水文化集团2016年签署合作协议,建设“重庆山水主题小镇——六旗乐园”,项目投资300亿元,建成后将是中国西部首座国际主题乐园和亚洲首家开放的六旗乐园,项目以六旗主题乐园为核心,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带,主要包含六旗主题游乐(含水上游乐项目)、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度假酒店、体验式购物等多个板块,一期水上乐园将于2019年6月底开业迎客。随着游客从景点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一些商圈成为旅游的重要去处,如: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成为外地游客最热衷游览的商业圈子。一些本土化的生活场景成为了游客驻足流连的风景,品质化和个性化的餐饮、住宿,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许多游客因为一顿美食而来一座城市,如:重庆的火锅,因为一个酒店可以爱上一座城市,因为一件精美的文化产品而记住一座城市。我们应从自己的资源优势、功能特点、市场定位出发,增加休闲元素,增加生活元素,努力打造“市民休闲地”、“省城后花园”。瞄准市民生活休闲大市场,着力打造黄河金三角特色农业板块,示范推动以园区采摘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回归田园的自然之美,亲手采摘的劳动之美。不断加大对“华州皮影、华州面花、华州黑陶”等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整合力度,策划包装一批新的华州特色文化品牌,抓紧建设一些文化休闲体验项目,全方位宣传展示我区的文化精粹,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区的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就少华山景区而言,“直饮水、WIFI、导向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关怀服务、投诉服务、医疗服务、特色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增值服务还应做深入的策划,从细节抓起,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使这些软性服务成为我们的亮点,吸引更多游客来华游玩。

三、拉大空间,在“留人”上做文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出游购物,居家休闲,尽情享受出行的惬意已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我国的旅游业已迈入大众化时代,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文旅项目开始在资源地、城市郊野、城市内部扩散,缩短了人们出外旅行的时间,原来看不上眼的文旅资源,借助差异化的功能定位,也具有了开发的价值。如:邓丽君有一首传唱四方的歌曲《小城故事》,歌中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歌中的“小城”就是璧山。小城璧山,拥有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兼具山的厚重、水的灵性。这座城市的执政者、建设者没有辜负这片土地,修复文脉,盘活山水,在敬畏自然中纵深推进“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建设,赋予这座城市更多的故事,使之焕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落花、枯树、残叶”时令约定俗成的冬景,在璧山却被“红花、绿树、彩叶”所取代,处处“春光”乍现,如果你架起一台相机,可拍出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璧山美景如画卷般延伸,在碧水茂林处生长。正是璧山执政者、建设者别具匠心,“抓细节、重细节”,“尊重天、尊重地、尊重人”,“注重现代商业与历史元素巧妙融合,大气设计与细节处理完美兼顾”的自然结果,引爆了璧山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土生土长的璧山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游客更加驻足和流连璧山这座城市。

在璧山9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降下的雨水有1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用了1.5亿立方米左右,蒸发掉了1.5亿立方米左右,有近7亿立方米的水白白流出了璧山。缺水的璧山,却要建水城,这在当时有点让人不解。把流走的水留下来,璧山就不会缺水,建水城也不再是一个梦!近年来,璧山每年都启动建设2到5座水库拦截雨水,璧山与水共生,依水发展,治好了水、留住了水,更用活了水,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工业用水得到满足,水城各项硬性指标基本实现,曾经的“贫水”地区开始向“富水”地区转变,“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是对璧山“活力水城”的形象表述。璧山把环境转换为“资源、资本和生产力”,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在环境魅力驱动下落户璧山、留在璧山、长在璧山,推动经济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批“亲水”设施、音乐水秀、城市水景观相继建成投用,形成丰富多彩的水生态文化。不少城乡自然水体也被利用起来,种上水生、陆生植物,不经意间营造出一座座小型湿地。走在龙泉驿区成环路上,映入眼帘的是30公里的成环路湿地公园,大人小孩畅游其中,尽情领略公园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画圈般美景带来的惬意。改造提升的老城区欧鹏大道,对临街建筑屋面、店面进行整治,新建光彩工程,今日的欧鹏大道,门牌清晰可见,排水设施齐备,盲道直通店内,整齐的银杏树光彩夺目。

四、创新引领,在“谋事”上做文章。璧山和龙泉驿的发展给我们启发很大。考察组所到之处,从干部到群众,无不为他们的执政者、建设者点赞,无不为区域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节节攀升的幸福指数而感到自豪,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们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低调务实,呕心沥血的好干部,上到区委书记,下到一般同志,人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图强”,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用心用情绣出中国的“小而美”。推窗见绿,出门即景,乡愁可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爱我华州、奉献华州、建设华州”的理念,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做起,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和主观性,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是我们的干部要切实增强业精于勤的思想自觉,保持担当有为的务实作风,发扬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不断强化“舍我其谁、敢为善成”的责任担当,“夙兴夜寐、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主动适应、积极投身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敢于挑战、勇于赶超的竞争意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意识,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的进取意识。不做“端着架子、脱离群众”的“背手干部”,“发号施令、纸上谈兵”的“挥手干部”,“走马观花、工作推诿”的“甩手干部”。

(考察组组长、华州区政协主席:王强国)

上一篇: 三、中国梦的首要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一篇: 《网络安全法治社会建设专题报告》发布,反映法治建设年度成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