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探索自然奥秘的乐园

探索自然奥秘的乐园

探索自然奥秘的乐园探索自然奥秘的乐园

本报通讯员 石明廷

“蝎子,去除毒刺后是高蛋白;蚂蚁吃起来,有点像薄荷糖;蝗虫,铁丝一穿,烤一下就可以吃。”大峪中学杨勇老师举着手里的图片,逐个讲解。听讲的23名高一、高二的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这是大峪中学在实施山谷课程时,教师在野外考察活动中讲课的情景。

2016年4月,大峪中学第一节山谷生存课开讲。23名学生跟着7位教师,乘坐户外科学实践车,沿着山路行驶了1小时后,来到了下马岭村下面的永定河畔。

在户外科学实践车上,杨勇老师说:“这门课,我们想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到了一个地方,与外界失去了任何联系,没有任何外部帮助,我们能不能依靠脚下这片土地生活下来。”

这节课的主题是“永定河畔做渔人”。要求学生们全天不允许吃任何自带的食物,只能通过课上讲授的捕鱼知识找到吃的东西。

虽然,老师给学生们准备了钓具,但要求同学们依靠手头能获得的资源制作工具,用这些工具解决自己生存问题,是这次考察体验的重点。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开始制作捕鱼工具。鱼钩是用易拉罐的拉环制成的,先将易拉罐的拉环截断,把一头磨尖再弯成一个钩状;将长竹竿的一头拴上结实的线就制成了鱼竿;把竹竿的一端十字劈开,再用两根小棍在劈口底部固定好并捆紧,制成了一把鱼叉;在户外科学实践车狭窄的过道里,杨勇老师将一件T恤,用两根一尺多长的竹棍十字状撑起,就做出了一个渔网……

这节40分钟的课由三名老师共同完成。杨勇老师讲完了,爱好钓鱼的刘自亮老师走上前,教学生们如何在钓竿上绑鱼钩。然后,教生物的孙强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了鱼漂和垂铅的原理。

终于轮到学生们动手了。他们接过老师递来的钓竿和鱼钩,仔细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动手制作。同学们一边讨论一边制作,感到非常有意思!一个男生大喊了一声——“老师,今天的课太有意思了!”大概10分钟左右,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制作鱼钩、钓竿、栓绑鱼钩的方法。23名学生由老师们带着在永定河边一字排开,开始钓鱼。

甩竿,观察鱼漂,等待……

在大家等待鱼上钩的时候,杨勇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这个地方的一段历史。“大家听说过杨家将的故事吧,脚下这块地方就是当年杨家将与金兵大战的金沙滩”。“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下马岭吗?”“相传,当年穆桂英挂帅抗金时,每次率领部队到了这里,都要停下来给马饮水,因此这个地方就称为下马岭了。”杨勇老师一边在河边来回巡视,一边讲解着这里的历史故事,同学们觉得老师们真是学识渊博。

山谷课程来自于大峪中学的名字中的“峪”字,拆开了就是“山谷”二字,学校将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命名为“山谷课程”体系。大峪中学的“山谷课程”开设于2013年,它是大峪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大峪中学开设“山谷课程”的目的在于从自然科学切入,进而拓展到人格修养、知识完善、创新体验等方面,使之成为师生探索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乐园。

“山谷课程”除上述野外生存训练外,还走进灵溪生态教育基地采集制作黄芩标本,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开展黄芩药用研究实验。在黄芩标本研究中,同学们对采集的黄芩标本进行实验,从分组、清洗、烘干、捣碎、定容、过滤,到色谱分析、超声提取、冷凝提取、点样、层析分析、记录数据,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认真专注地实验,还撰写了研究报告,使自己拥有了人生第一份自己求学生涯的科研成果。

在大峪中学开设的“山谷论坛”中,参与研究的学生和全校师生一起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引起了校内外师生的共鸣。

伴随着京城首个“山谷课程”的开发和首次“山谷论坛”的启动,将同学们引到了“自我认识——诱导——体验——研究——论辩——人生规划”的轨道,激励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学习、探究,使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加完善。校负责人将此概括为:这就是“山谷课程”的精髓所在。

大峪中学倡导“山谷相生、自然天成”的“山谷教育”办学理念,几年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实践、体验着这种教育理念。目前“山谷课程”体系更加清晰化、系统化。学校将“山谷课堂”、“山谷教育”作为学生永恒的实验室和研究室,通过研究“山谷课程”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架设起能够自由穿越于山谷内外的桥梁。通过国家课程山谷化,山谷课程课堂化,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师生们对山谷家乡的深厚情感。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过程研究方法.ppt
下一篇: 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与社会历史主体的能动选择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