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奴隶社会教育思想比较中西方奴隶社会教育思想比较贾 宇(2004级教育史专业)摘要:由于国家政体、文化特性、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施教机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也有很大不同,两者各有长短,如果能够借彼之长,避已之短,则对当今教育还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关键词:中西方 奴隶社会 教育思想 比较东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东方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也最大代表,西方文化主要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而又以古希腊为西方文化的摇篮,这两种文化对以后的许多国家,甚至整个东西方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化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但其实不论古今中外,人性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的不同,各个民族也就有了其自身的较为突出的、与其它民族相异的特点,所以东西方文化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相应地东西方教育也会因此而闪烁着不同的光辉。具体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教育,也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体、文化的特性、宗教信仰等等因素都要和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也使东西方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果我们能认真的对比这两种教育的异同,取彼之长,补已之短,必将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所借鉴。首先从国家政体、文化特性、宗教信仰等因素入手分析一下影响中西方教育的因素。一、国家政体中西方的共同特点就是两者均是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权,都是奴隶主阶级拥有特权而对奴隶及平民实行专制统治的政权。而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古代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古代希腊是一种分散的城邦制的形式。中国的奴隶制国家是由黄河流域的各个主要氏族部落相继跨入奴隶制,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联盟、兼并、融合而逐步形成了国家,然后经过黄帝、炎帝及其它部落的连环战争,由黄帝统一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经过尧、舜、禹的禅让,最终由启建夏,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同时也就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文化,而正由此开创并延续了中国奴隶制政权的夏、商、周三代。正是这种由于不断的统一、兼并、融合,而形成的奴隶制国家,所以古代中国奴隶制国家政权表现出很强烈的大一统的专制色彩,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这种大一统的最真切的写照。在国家治理上,三代中尤其是周,最明显的特征是礼治,是以人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也就是把整体国家管理和个人宗族的血缘姻亲联系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质上是一种人治。
古代希腊处于地中海,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大多是一些“小国寡民”的城邦,而且分散在不同的地区或岛屿。其中最大的城邦政权代表是斯巴达和雅典,这些城邦政权与中国奴隶制国家政权最大的不同是在国家治理上实行民主制度和法制(当然这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基础上的民主与法制),尤其是雅典城邦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实现了公民各阶层较为广泛的联盟,当时最高的权力机构是雅典公民大会,而掌管公民大会主席团的主席,也是由抽签的方式选定的,轮番为治,实质上表现出一种法制,与古代中国奴隶主专制政权的人治形成鲜明对比。二、文化特性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很重要的两个,两者都孕育了繁荣而源远流长的文化。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别,两者也都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性文化,而希腊文化表现为海洋性文化,其基本特征是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而希腊文化是多元的。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东临浩淼的太平洋,西北有漫漫的戈壁横亘其上,西南有险峻的青藏高原耸立。这种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的地理状况,给版图辽阔的中国, 造成了内部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使中国古文化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而且这一状态一直是在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的,具有明显的封闭的特性,是典型的大陆性文化。
而希腊处于地中海,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马其顿和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取得了希腊城邦的领导地位,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而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群山起伏,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但园艺、畜牧、植果、养蜂业却颇为兴旺。阿提卡拥有的银矿、粘土等矿藏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三面环抱阿提卡半岛的爱琴海与地中海相连,阿提卡西岸的几个天然良港使雅典人有发展航海贸易的便利条件,对外来粮食的依赖和出口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必要,使阿提卡居民不断扩大对外交往,与海外建立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状态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限制极大不同,具有明显的开放的特性,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文化。两者的特征也极其不同。古代中国奴隶制社会讲究孝悌为本,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宗法等级制,所有人的一切行动都要服从这些伦理规范,而希腊推行的是奴隶制民主,主权在民,尊重个人自由。仅从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管中窥豹,如后代人以此时期中国而改编的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表面上看是妖魔鬼怪横行霸道的混沌不堪的世界,但实质上却表现出一个“道”法无边的秩序世界,始终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冥冥中主宰的这一切。
而古希腊人心目中的众神之间虽然有一个以力服人的主神,但却要时常小心其它诸神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大欺小,互相倾轧,否则也有被人取而代之的危险,外表看是一个秩序世界,但其实却是一个子神弑父神,而子神又被其子神所弑的混乱世界。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两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三、宗教信仰东西方的图腾崇拜都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而到奴隶社会以后,两者的崇拜内容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奴隶制社会较为注重血缘宗法等级,提倡“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观念都是深入人心的,表现在信仰上就是祖先崇拜,这种祖先崇拜既注重血缘关系,又重视功德业绩,受崇拜的祖先神,都是品德高尚、创业传世之伟人。通过祖先崇拜,有助于加强血缘联系,明确上下辈分关系,促进道德观念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这种祖先崇拜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乃能以其它种方式见到它的存在。继之而起的是鬼魂崇拜,通过一定的仪式,即可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崇敬,又为他安排“阴间”的生活,实质上是在灌输现实社会人伦道德的要求,包含着血缘相亲、尊敬长辈的教育。而希腊奴隶制国家主要表现为对城邦的崇拜和对英雄的崇拜。对人的崇拜也就表现在对神的崇拜上。
如其时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荷马史诗》,虽然只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却表现了极度地对城邦、国家政权和英雄的崇敬之情。正是以上诸多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中西方在教育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下面着重从教育内容、施教机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等方面深入剖析一下二者的差异一、教育内容中国奴隶社会已建有学校,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体系。《孟子?滕文公上》有这样的记载:“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这一时期主要教育内容是“六艺”,但由于各代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实行“六艺”教育也各有所重,所以一般认为夏“以射造士”,商“以乐造士”,周“以礼造士”,若按历史顺序考察,应当为“射、御、乐、礼、书、数”,但承接周代以来的说法,顺序为“礼、乐、射、御、书、数”,突显了周当时是非常重视礼教的。“射”、“御”之教当然不可少,是因为奴隶主统治阶级面临着巩固王权的斗争,同时又要靠武力征伐所得的战俘来充当奴隶以及随时镇压奴隶的反抗的原因,所以“射”、“御”之教设教最早,而且夏的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尚武。“礼”教和“乐”教本身有相通之处,“礼”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指伦理政治、风俗习惯,而且渗透显现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据《周礼?春官》中记载:学校所教之礼有吉、凶、宾、军、嘉等“五礼”,五礼又包含有三十六目,皆邦国之重大典礼,贵族子弟从政必须习知,这三十六目的内容,涉及面又相当广泛。由此可知“礼”既然统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立国的准绳,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左传?隐公十一年》称“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种礼,犹如国家的“根本大法”,包含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伦理和法律的观念、规范,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所以“礼”的教育都要及时的贯穿于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去。“书”、“数”之教也是商、周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中国奴隶制社会“六艺”教育中可以看出来这种既重文事,又重武备,既重外在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的教育在衍变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以“礼”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而“礼”的实质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的一种道德伦理行为标准,而在此之后的春秋战国由于礼崩乐坏,所以经由孔子改造的周礼以仁学的新形式再现,实质上是一种更为注重道德修养,力促人形成忠恕之道的一种教育理论,虽然当时的其它教育内容也较多的不单纯是伦理道德内容,如墨家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但最终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历史的选择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并形成以此为核心的多种相关知识融合的教育内容。
古代希腊的教育内容是与其城邦的经济发展、发达的贸易、广泛的旅游相紧密联系的,因此,希腊人除富于想象力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智和爱美。除斯巴达等极少数的城邦外,其它的希腊人对知识,对学问,对人类精神产物的一切好的内容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雅典城邦。雅典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就是身心的和谐发展,身体不单要通过体育锻炼而健康,还要使身体健美,除此之外,还要有美好的心灵,这种和谐是心灵和肉体,现实和理想,个人利益与公共事物,美与善,智与勇,文雅与刚强等等的和谐,这种和谐相当一部分体现在重智育上,不但使人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审美能力,甚至要掌握高级思维活动的才能。因此可以看得出来希腊人是十分重视智育、体育、美育的,并以此为核心来推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合格的公民。二、施教机构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术官守,以吏为师,所以会出现“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情况,据古籍记载,夏商周都已经建有国学,但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的上层子弟受教设立的,并且学校还有养老之名,一般平民和奴隶子弟都是无权问津的,表现为很强烈的政教合一,官守学业的特点。
古代希腊的儿童一般七、八岁以前所受的完全是家庭教育,此后根据不同需要,送入不同的教育机构中去接受不同的教育,如斯巴达儿童要送入军营,直到三十岁才成为正式的公民。而雅典的儿童在六、七岁后开始接受角力学校和音乐学校的教育,十二、三岁后开始五项竞技训练,十四、五岁转入体育馆接受高一级的体育训练,十八岁成为青丁,接受军营的军事训练。与古代中国政教合一、学术官守的特点不同,上述的“雅典的学校全部是私人创办的”。(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第178页) 我们可以看出来中西方施教机构差别还是很大的。三、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国家的设教的意图目的不同,施教的机构相异,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教育单纯为培养上层奴隶主阶级子弟,使其成为维护奴隶主专制的统治人才,这种人才对上要掌握管理国家的技能,对下要学会对奴隶实行专制的手段,总体上属于一种国家的管理者。而古代希腊则更为突出地培养的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义务和责任的公民,虽然也有培养哲学家、雄辩家的目标,但并不象中国那样单纯的培养一种维护奴隶主国家专制的人才。四、教育目的除人才培养目标相异外,教育教化功能的目的也不一。
中国更多的教育功能和目的表现在教化百姓成为顺臣良民上。如《学记》中所记“建国君民,教化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而教化百姓最基本的作用就在于使百姓遵守既定的伦理道德,统治秩序,服从统治阶级的安排,做统治阶级的顺臣良民,束缚比较多,本质上有愚民性。而希腊教育由于由私人开办(滕大春先生观点),本质上与政治联系相对较少,所以可以任由教育者安排自己所培养的人才的方向,因此希腊教育更多的旨在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束缚较少,也可以说是在自由基础之上的束缚,而且尽可能的鼓励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下勇于追求真知,而不是默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五、教育对象由于受国家政体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限,中西方教育对象的性别范围上差别也很大。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父权社会,因此奴隶主阶级子女的教育,主要限定在男性的范围之内。而希腊尤其表现在斯巴达的教育上,女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巴达的女孩和男孩在受教育前期几乎受着相同的教育,而在古代中国,女孩是无权享有同男孩一样的受教权力的。以上是中西方教育比较的主要不同之处,它们各有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我们无法就此断定,两者之中的哪一个绝对地更胜一筹,正如这两种教育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下,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然能各成体系,虽然已经历经改造而焕发出新的面貌。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中西方两种教育都还是有其很强的生命力的。作为一个学教育的学生,着实需要冷静地审视我们的文化教育传统,在信息交流速度如此之快,交流量如此之大的新时代,也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西方的文化教育思想,尽力研究和发现两种文化教育的异同和优缺点,并加以借鉴,避免做出盲目地排斥西方文化教育或者盲目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肤浅而轻率的选择。主要参考文献:1.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张惠芬 金忠明主编《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版3.郁龙余主编《中西文化异同论》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社 1989年版4.董广杰 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年版5.刘兆伟 李远《对中国与欧洲教育异同的简要分析》《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