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支劳动力大军,是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产物。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在其群体内部出现了代际交替,老一代农民工逐渐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80、90年代的农村青年。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新生代农民工接替其父辈担负起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处在农村和城市、工人和农民的中间状态,成为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
一、新生代农民工和价值观
农民工是代表一个群体的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农民”是身份,“工人”是职业。1991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中,界定农民工为农民合同制工人。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分化出来的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主要依靠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学者王春光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农民工群体再次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概念,将其定义为:“成长和受教育于80年代,90年代外出打工,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否定自己是农民的身份”。
价值观。价值观是在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稳定性的观念。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基本看法或者基本观点,是对人们的行为作出判断,带有感情色彩,是否符合自己观点的正确、错误、美丑、好坏的观念系统。
总体来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看法和总评价。对人的作用是自发性质的,带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引导作用,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新生代农民工经济价值观
经济价值观是人们对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现象的一种价值选择和判断,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价值观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消费观、权益观的综合体现。第一,就业观。他们认为城市是实现就业梦想、改变生活方式的地方。
进城务工挣钱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更注重技能的学习、现代生活习惯的培养。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其交往、学习、今后发展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他们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关心工资外,更关心工作氛围、工作时间、未来发展前景等内容,更重视:学技能、学本领。
就业途径上,老一辈农民工均以老乡关系介绍为主要途径,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择业更趋规范化。一方面,他们能及时全面通过互联网掌握就业信息,也能对信息进行筛选,匹配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随着个人资本、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市场意识和组织化意识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找到满意的工作提供支持;在心态和观念上,老一代农民工往往对农村充满归属感,认为城市只是打工,农村才是自己的归属地,新生代农民工认为通过努力,在城市扎根,城市认同感增强。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生代农民工纷纷返乡。他们意识到,一直为别人打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未来发展提升来说都存在问题,随着阅历、技术的逐步增长,创业的想法开始出现。
他们返回家乡后充分结合自身技术和创业扶持政策,综合考量农产品创业项目,依靠家乡独特的农产品资源,选择特色农业生产项目,开展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但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核心技术、人才的缺乏,农民工贷款的金额也有上限,流程繁琐。由于他们自身能力有限,又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容易导致创业失败。
第二,消费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仍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约型消费观念仍然是主要选择。收入是农民工消费的来源,也是决定性因素。从消费类别来看,老一代农民工生存型消费高,发展型消费低,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消费比重逐渐增加,形成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趋向于城市青年。
对于子女教育支出,新生代与老一代认知一致,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是否结婚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已婚已育者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般会做长远规划,不随意消费,没有孩子的农民工,没有顾虑,消费行为不受约束。
是否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影响其消费行为。身体健康,减少医疗消费,可以更好地工作,增加收入回报;在储蓄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都有储蓄习惯,目的主要有未来消费以及应对其他未来不可预期事件的影响。
不同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也有差异。从事第二产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谨慎消费趋向更为强烈,商业服务人员品味趋向消费更为强烈;在消费支出上,吃饭、房租水电等生活开支是主要项目;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时尚与物质消费取向更强烈。
第三,权益观。随着职业价值观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对个人的正当利益和尊严开始争取,权益意识增强,但由于维权能力和经验不足,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反复找老板的意识不如老一代农民工,表现出“想要维权但维权结果一般”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享受正常的休息日和休假,在劳动报酬方面,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同工不同酬。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劳动得不到保障,同时还会时常出现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干最苦、最脏、最累的活,还要走上艰难的讨薪之路;
在安全卫生权益方面,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建筑业工作者居住条件差。有时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既不通风,也不保暖,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没有提供防护设备,经常出现粉尘、有毒气体中毒事件;
在社会保障权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出现疾病和失业就意味着没有了出路。当遇到难题时,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社会救助,近些年,农民工在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领域还存在问题,他们也想为自己的生活寻求保障,但现实总是与人的需求有些差距。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价值观
第一,人际交往观。老一代农民工人际交往以自己为中心,其他的关系都是由我衍生出来的,“像一个同心圆,圆心和圆心外的波纹,构成差序格局”。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产生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模式,横向交往即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交往,纵向交往指他们和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交往。
他们开始由亲属交往拓展到业缘交往,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农民工之间交流使用家乡话,和城里人交往时,使用普通话。他们认为人和人应该和谐相处,相互帮助。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其主要的人际关系则是同学关系和同事关系,能主动与别人交流,也会去参加一些活动,努力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
第二,婚姻观。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是以核心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在婚姻、恋爱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观,关系其终生幸福,他们的择偶标准也由浪漫变得务实,考虑到以后的生活,在择偶时更注重能否过日子、人品,认为人品才是爱情中的重要因素,是缔结家庭的基础,大多数人不再愿意用婚姻去换取其他资源。
相较于物质,开始注重精神,把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勤劳老实作为参考标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在城市中,耳濡目染城市青年恋爱方式,在恋爱过程中,没有了以前农村田间地头约会的情景、荷包鞋垫传情逐渐通过送鲜花、发微信打电话表达爱意,同时“闪婚”与“跨省婚姻”是新生代农民工主导的两种婚姻模式。
“跨省婚姻”是新生代农民工对自由恋爱的浪漫追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面对本地高额的彩礼,跨省婚姻也是解决婚姻问题的一条出路。“跨省婚姻”也存在非理性的因素,如奉子成婚等,男女双方没有共同家庭的支撑,面对繁琐的生活没有做好准备,婚姻也很容易解体。
传统农村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传宗接代,新生代农民工对恋爱婚姻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强调个人幸福至上,但收入是他们最大的烦恼,不仅在城里维持必需的生活,还要赡养父母,抚养弟妹,很多人认为谈恋爱既浪费时间也消耗金钱,爱情作为情感,也是最脆弱的,婚姻破碎问题已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新的问题。
小结
老一代农民工十分重视土地,对土地怀有很深的感情,追求落叶归根。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与土地的联系很少,并没有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感情,从这个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乡土价值认同在降低。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对其生活习惯的养成、行为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回家的机会很少,很多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去,见到亲朋好友只是礼节性地打招呼,社会交往关系只是一种喊出名字的关系,基本不再把家乡作为唯一归属,在外打工拼搏的经历,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行为方式有很多不理解,无形中产生了价值冲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