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职业,其功能是应对社会问题,即预防或解决社会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对社会问题”的科学,有别于“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属于体系外部观察,即观察者从外部立场观察研究客体;社会工作属于体系内部观察,即观察者自身属于所观察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极强的“反思科学”特征,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应对社会问题”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职业。“社会问题”之所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它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某个社会群体现象。然而,当社会工作者在职业领域中“应对社会问题”时,他所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社会问题,而是情境化、具体化、案例化的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某个区域所呈现的社会现实。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在现实生活中协助服务对象处理问题,并确保其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
为了积极“应对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极强的“反思性专业性”。
何谓“反思性专业性”
社会工作既是“职业化反思科学”,又是“反思性职业”,这一双重特征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反思性专业性”。那么“反思性专业性”究竟是指什么呢?首先,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行动,或者说,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反思性专业性”基于“专业知识和行动能力”两者之上,而且是两者共同的基准点,它更加强调在“职业整体论”的框架下理解社会工作职业自身的专业行动和专业性,它所倡导的职业整体论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结构性、辩证性、过程性和互动性特征。
(一)系统性结构性特征
“反思性专业性”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涉及“社会工作的自身定位”。首先,它将社会工作职业置于个体与结构之间的位置,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应对社会问题”的功能及其界于个体和结构两者之间的位置,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观察-分析-行动”三个工作阶段都必须做到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并且能够兼顾“个体和环境”双重因素,既推动了个人发生改变,又同时促使环境或结构的改善。在结构性和系统性的视角下,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分析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在社会环境的框架下观察和理解具体的案例工作。
“反思性专业性”所倡导的社会工作功能定位不同于两种极端趋势。一种极端是:只聚焦于个体、“修理个人脑袋”,将社会问题个体化、将服务对象病理化、将社会工作治疗化。另一种极端趋势是:“只管跟着体制走、完全无视百姓需求”“为了谋求生存向体制妥协、为了争夺利益沦为行政工具,导致社会工作走向异化”。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职业中“只要能申请到资金,什么项目都可以做,项目一结束,什么都不做”的乱象,便是社会工作偏离本质、走向异化的一种体现。项目成为一种纯粹“谋生存、争利益”的行政工具,服务方案被主观地“策划和包装”出来,服务对象被各种“礼品”“引诱”过来,服务过程演变为“搞活动”“作秀”、被视为“照片和数字”,服务效果被事后“编写和杜撰”出来。社会工作者被动成为“包装项目和搞活动”的工具或是“基层行政”的替代品。这种打着“社会工作”旗号“谋求利益和生存空间”的扭曲做法,最终会摧毁中国社会工作职业的健康发展。
(二)辩证性特征
“反思性专业性”的辩证性特征涉及“如何看待学科与职业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社会工作职业的核心是专业行动,而专业行动有赖于专业知识和行动能力,并且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性条件,因此社会工作者要能够辩证地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相对地看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并在各种结构性框架条件下观察自己的专业行动。社会工作者需要反思性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具备在具体情境下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适度性和灵活性,既不将知识绝对化,也不将能力绝对化,而是能够看到两者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必须经历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知识”的过程。“方法和知识”不应处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行动的核心位置,处于核心地位的应是服务对象的视角和状态以及他能否形成自我掌控生活的能力。因此,“反思性专业性”不是指“对专业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或者“将理论模式套用于实践”,而是指社会工作者“是否启动了反思原则”,并将这种反思意识贯穿于工作始终。这与“技术化、方法化或标准化应对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完全相反。
(三)过程性互动性特征
“反思性专业性”的过程性和互动性特征涉及“社会工作者如何与服务对象工作”。在“应对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协助服务对象认清问题,帮助其逐渐形成自主掌控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服务对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使工作产生效果,即为了使服务对象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发生改变,或者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或某个社会化环境发生改变,社会工作者除了具备“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而能否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行动能力。这种反思性行动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否在合作的意识下,与服务对象进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状态。这种互动状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社会工作者能够做到暂时从内心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即“从上面下来”。它要求社会工作者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有能力感知和感受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并从现实环境角度理解他所提出的问题,为此社会工作者必须能做到从内心深处尊重和接受案主,将其视为有尊严的个体与其平等对话,允许他从自身角度阐释问题,并推动其情感表达或解除其情感封锁。
二是与服务对象合作。社会工作者只有做到了“从上面下来”,才可能与服务对象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关系。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基于科学知识从新的角度重新解释问题,服务对象才有可能“跟得上”,社会工作者才能与其沟通、协商并达成一致目标。
三是社会工作者“推动服务对象从下面上来”。这一环节是所有工作中的关键,它既是目标,也是难点,“助人艺术”也最能体现于此。服务对象能否“从下面上来”,取决于受助者因素、助人者因素、两者的互动状态等。其中受助者因素包括了他的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方式和付诸行动的能力)、他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成因、积累时间和程度、他所处的现实环境状态和质量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除了引导服务对象从新的角度看待和理解问题,最关键的是协助服务对象培养一种将新思维付诸于日常行动的能力。而“能力建设”是一个漫长、持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的耐心以及长期的陪伴和支持,而且需要紧密围绕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
“反思性专业性”的战略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应对社会问题”的“职业化反思科学和反思性职业”,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反思性专业性”。假如社会工作者具备了这种“反思性专业性”,那么他能够智慧地观察和思考自身的专业行动以及制约其专业行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而无须借助“本土化”的口号寻找答案。相反,不具备“反思性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会随时陷入困境中,甚至会怀疑社会工作的价值。构建“反思性专业性”不单单涉及社会工作者自身,更多依赖于社会工作职业以及三大领域(社会工作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
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反思性专业性”有着极强的战略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工作职业是朝着高质量、专业性的健康方向发展,还是朝着被异化和扭曲的病态方向蔓延。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