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工智能的社会问题.docx

人工智能的社会问题.docx

人工智能的社会问题.docx人工智能的社会问题2017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

人工智能的社会问题2017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这个规划给全国人民,特别是人工智能工作者以巨大鼓舞。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世界获得巨大进展,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知识获取与表达、确定性推理与不确定性推理、规划、特征识别与跟踪、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地图构建与导航、计算智能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机器人技术向智能化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工智能能够模仿人类行为以实现智能机器的特定应用。例如,机器人护士专家系统,可以让机器人在非预期情况下具有自我判断能力并从中学习。其他重要应用领域包括通过语音合成器讲话、快速甚至同步进行语言翻译、处理与识别语音。为了使表达更真实,操作系统必须将声音、嘴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及眨眼等方面协调好。人工智能使机器人“如虎添翼”,机器人这只老虎开始飞起来了!让我们看看两个数据:智商(IQ)值与智能机器人总数。大家知道,智商(IQ)即智力商数,为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人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设定人的平均IQ值为100,爱因斯坦的IQ为190,属于特高智商,而达芬奇的IQ为205,是至今已知的个人最高智商。据预测,随着计算机智能程度的不断提高,20年后人工智能的IQ将达到10,000。这绝非痴人说梦,而是不久后的现实。另一个数据,预测未来20年智能机器人(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驾驶汽车等)的数量会达到100亿以上,将超过人口总量;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科学预测。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到,就某些重要指标而言,20年后智能机器人将从数量到质量全面赶超人类。智能机器人的进步,将为人类做出全面的更大贡献。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将改变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方式和医疗卫生状况,可以做人类的助手,为我们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修复受伤人类的肢体,甚至给人们带来“永生”。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智能机器将发展到非常“聪明”的程度,将能够自动识别并解决人类无法应对的体力和智力问题。智能机器将比人类至今已经制造出来的任何机器更有智慧和更加有用,它们不仅是工具,更是具有创造性的机器。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高级智能机器人将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今后必将产生更大和更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就像任何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起或即将出现许多问题,并使一些人感到担心或懊恼。社会上一些人担心人工智能技术会抢夺他们的饭碗而使他们失业,担忧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超过人类而威胁人类安全等。这些问题涉及劳务就业、社会结构变化、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法律、伦理道德、心理威胁和技术失控危险等。这些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问题。下面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劳务就业问题由于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例如,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从事焊接、喷漆、搬运、装配和加工作业,用服务机器人从事医护、保姆、娱乐、文秘、记者、会计、清扫和消防等工作,用海空探索机器人替代宇航员和潜水员进行太空和深海勘探和救援。机器人将可能引发就业市场的变动并影响人类生活。因此,将有一部分人员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机器人,造成他们的下岗和再就业,甚至造成失业。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未来有700多种职业都有被智能机器替代的可能性。越是可以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就越有可能交给智能机器完成,其中以行政、销售、服务业首当其冲。

涉及的职业有司机、技工、建筑工人、裁缝、快递员、接线员、抄表员、会计、收银员、翻译、记者、法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保安、交易员、客服、保姆等。广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替代员工从事各种劳动,这是由智能机器的优点决定的。这些优点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准备周期,减少相应设备投资;降低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改善劳动环境;节约人工工资和相关费用,提高生产安全;更加灵活,大大提升批量化生产效率,实现小批量产品的快速响应;更加信息化,使得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各种工艺参数等信息更加容易采集,方便质量控制、质量分析、产品制造过程追溯,同时产品的成本统计和控制也更加容易。智能机器特别能够代替人们从事危险和不愿意从事的工作。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还与直接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以机器人为例,根据机器人平均价格指数和劳务报酬指数曲线,机器人的平均价格一直下降(如10年降价一半),而劳务报酬却一直上升(如10年提高一倍);也就是说,10年间劳务报酬指数与机器人价格指数的比值提高了4倍。因此,企业愿意采用机器人换人,世界各国必然更多地应用各种机器人(含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以替代人工劳动,这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必然趋势。

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以及政府决策官员们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紧迫社会问题。要解决智能机器换人问题或部分员工失业问题,一方面要扩大新的行业(如第三产业)和服务项目,向生产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使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结构,能够到绿色产业或行业工作,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智能机器代替员工的主要是那些单调、重复、危险、恶劣等不适宜人类或人类不愿意从事的工作,而可能为员工创造新的绿色环保工作岗位与需要更高创造能力的工作。这应该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人类要适应这种进步就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知识。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能够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劳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们的发展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数十年来,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一种静悄悄的变化。过去人们直接与机器打交道,而现在要通过智能机器与传统机器打交道。也就是说,人—机器的社会结构,终将为人—智能机器—机器的社会结构所取代。智能机器人就是一种智能机器。从发展的角度看,从医院里看病的“医生”、护理病人的“护士”,旅馆、饭店和商店的“服务员”,办公室的“秘书”,指挥交通的“警察”,到家庭的“勤杂工”和“保姆”等等,将均由机器人来担任。

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智能机器相处,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1999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第14届世界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大会开幕式主题报告中说:再过20~30年,“可以设想,全世界的老人都可以有一个机器人服务员,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都可能在文件箱中带一个机器人秘书。”这一设想已经开始实现。2016年,比尔盖茨预言未来社会家家都有机器人。他说,“现在,我看到多种技术发展趋势开始汇成一股推动机器人技术前进的洪流,我完全能够想象,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盖茨的预言也开始实现。现在,各种服务机器人已进入千家万户。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还将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并使它们发生改变。 例如,传统知识一般印在书本报刊或杂志上,因而是固定不变的,而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库 的知识却是可以不断修改、扩充和更新的。又如,一旦专家系统的用户开始相信智能系统 (智能机器)的判断和决定,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愿多动脑筋,变得懒惰,并失去对许多问题 及其任务的责任感和敏感性。那些过分依赖计算器的学生,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也会明显下降。过分地依赖人工智能的建议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将会使智能机器用户的认知 能力下降,并增加误解。

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会使一些人失去介入信息处理活 动(如规划、诊断、理解和决策等)的机会,甚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此外,由于与机器人打交道毕竟不同于与人打交道,所以人们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思 维方式,逐步适应与智能机器的共处。 因此,在设计和研制智能系统和智能机器时,应考虑到上述问题,尽量鼓励用户在处理问题 中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智力积极参与问题求解过程。 心理上的威胁人工智能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感到心理上的威胁,或叫做精神威胁。人们一般认为,只有人类 才具有感知精神,而且以此与机器相别。如果有一天,这些人开始相信机器也能够思维和创 作,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感到威胁。他们担心:有朝一日,智能机器的人工智能 会超过人类的自然智能,使人类沦为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的奴隶。对于人的观念(更具体地 指人的精神)和机器的观念(更具体地指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哲学家、神学家和其 他人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按照人工智能的观点,人类有可能用机器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甚至可以把这个规划问题想象为一类状态空间内的搜索求解过程。当社会上一部分人欢迎这 种新观念时,另一部分人则发现这些新观念是惹人烦恼的和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当这些观念 与他们钟爱的信仰和观念背道而驰时。

技术失控的危险任何新技术的最大危险莫过于人类对它失去了控制,或者是它落入那些企图利用新技术反对 人类的人手中。我国引以自豪的火药发明被某些外国人用于制造炸弹;化学科学的成果被人 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生物学的最新成就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核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导 致原子弹和氢弹的威胁。难怪现在有人担心机器人有一天会反宾为主,奴役它们的创造者— —人类,担心人工智能的其它智能制品威胁人类的安全。正是由于认识到这种担心,著名的 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Asimov)提出了“机器人三守则”: (1)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它眼看人类受害而袖手旁观。 (2)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作出牺牲。 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个“机器人三守则”推广到整个智能机器,成为“智能机器三守则”, 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更容易接受智能机器和人工智能。 可惜至今未能创造出一种能够鉴别实际上是否遵循“三守则”的人工智能软件。一个人工智 能系统可能与其它一些机构结合起来,力图遵循这些规则,但尚无足够的智能来确保长期地 遵守这些规则。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能够极快地传递。因此,存在某些比爆炸技术更大的潜在危 险,即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落入不负责的人手中,被他们用于进行反对人类和危害社会的犯罪 (有的人称之为“智能犯罪”)。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 信心,能够研制出防范、检测和侦破各种智能犯罪活动的智能手段。如果社会上少数败类胆 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危害人类的活动,那么他们将受到历史的无情惩罚。玩火者必自焚,这 是历史的必然。人类一定能够从人工智能技术中获得不可估量的利益。 法律问题人类将对具有人工意识的机器人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带来了许多法律 问题,例如,汽车机器人发生事故,造成伤害应该由谁负责?又如,自主机器人士兵在战场 上开枪打死人类是否违反国际公约?再如,机器人参加运动会赛跑可能会要求得到奖赏,并 由此获得收入。随着思想复杂性的提高,人形机器人可能开始表达对于生活现象和问题的观 点,甚至提出政治主张,要求拥有言论自由和游行示威权利。这些现象可能给人类带来挑战、 不安,甚至危险。有些学者认为:机器人与人类反目成仇的可能性远高于我们的预想。机器 人可能与人类对抗,它们不具备人类那种良知意识、是非观念和人生观念。用于对实施暴力、 人身伤害甚至杀人行为的人类法律,是非也适用于机器人?机器人法律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 据报道,已有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已就机器人的一些问题立法,保护人类和机器人。韩国政府颁布了《机器人道德宪章》,以确保人类对机器人的控制,保护机器人获

上一篇: 关于集中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第三方机构备案工作通告
下一篇: 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