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将人与世界上其他物质明确区分开来的“质”的规定性,是人所独有的“品质”,是人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即人主动自觉地适应、改造和创造外界环境的属性。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曾有着许多鲜明的论述。如马克思从劳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需要三个着眼点揭示了人的本质。这样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说,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就是文化特质。建立于对于人本质文化思考的理论视域,可从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关于人的文化性的理解、关于人的文化性的特征的理解三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并有着精辟的论断。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立足于劳动、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三个理论视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揭示。这三方面的理论视域构成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一个完整系统,或称为能够准确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主要构成方面。这种分析廓清了人的本质问题中的核心内容,显现出人的本质的根本意义在于认清人的文化特质。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和进化了人;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既是由人的“自为”所产生的,也规范着人;需要是的本能,人的行为受需要的诱导,人的需要是人进步的动力,如此等等都标志着人和其他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出人的本质是动物与文化的结合体。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批判地借鉴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所阐释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在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破”论“立”地作了这样的论述:其一,费尔巴哈脱离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宗教感情的基础上,假定人的个体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其二,人的本质被阐释为‘类’,通过‘类’以一种内在的联系,把许多个人联系起来所表现出的普遍性。这样的定义是形而上学的,研究人的本质问题需要从现实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的角度出发,需要从人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规律中探讨,费尔巴哈“类”理论的探讨缺乏这样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等历史唯心主义者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给予抨击的。进而,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和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去寻找根源。进一步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外一位创始人恩格斯同样论证了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这种论断是客观的,是与人的生发渊源密切联系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阐释了人在自身上存在着的摆脱不了的自然属性,这一论断是在分析人类发展史的基础上肯定的:“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脑是人的意识的物质载体,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能动作用。明确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性的存在物,而由于这个存在物感受到自己的苦恼,所以是有的存在物,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这一理论出发,进一步论述人的自然性与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但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如果音强调人的本质与自然属性不二忽略自然的痕迹,也会导致到另一种片面的理论,失内涵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人的本质中的三个方面的内涵具有怎样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本质中包含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以及人的需要间的关系为: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是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明其人蕴含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人的本质的决定力量的实现载体是劳动;人的本质的潜在状态是人的需要;最终,人的本质通过人的需要得以体现。说到底,人的进取精神能解释和表明具体的人的本质优劣的情况,它既一方面要强调客观性内容,另一方面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上增强人的主体的能动意识、在人同自然外界做斗争中增强提高主体地位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选择和确定前进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释放和展现人的本质应有的力量。
二、关于人的文化性的理解
对于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如下: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时至今日,文化仍旧被认为是一种包含人的全部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与之不同,格尔兹则认为,不要将文化看作是包含人的全部生活方式的复合体,最好是将其看作一套可以用来控制人的行为的控制机制。尽管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其中相同之处在于,人总是文化必不可少的内涵。人与文化是合而为一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斯普朗格就将文化与个人看作是“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而统一于一起。从“客观方面”来看,文化就是自然物的人为化,自然物要想成为文化世界中的一员必须带上了人为的痕迹。从“主观方面”来看,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化的东西首先必须存在于在人的头脑和世界之中。文化是人的文化,而人则是文化的人,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在超个体的文化媒介中才能生存。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必须伴随着文化,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成熟起来的前提就是在超个体的文化氛围的互动中,如果缺少了有意义的符号系统的指导,人的中枢神经就失去了指导我们的行动以及组织我们的经验的作用。
人的文化性绝非是在人的自然性基础上的累加,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使人获得了超自然性本质。所以,人的本质绝不是简单地等于动物加文化,而是获得了超自然本质的文化人。正如兰德曼所说:“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的有着特殊的人的特征的一种动物,相反,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
同样,人的文化性也蕴涵并彰显着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的实现,即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必须通过语言和其他的具体文化符号形式才能进行。人的文化性是沟通人与社会的桥梁。人的社会性,即文化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传播过程。因而人的文化性与人的社会性密不可分。
三、关于人的文化性的特征的理解
(一)人的文化性的表现为人的符号化
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作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灵长类,其中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人会说话,而在人运用语言符号沟通时,就产生了文化。对此,怀特认为,人在使用语言符号之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并非文化学上的人。动物直接依靠自己的本能生活在物质自然世界中,而人则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语言符号世界里。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人的符号式的思维和符号式的行动。同时,人还具有符号式的抽象的时空观念以及符号式的想象力和智慧。人这种特有的符号化的文化性的具体表象形式有很多种,诸如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等。符号是一种形式而并非实体,所以它是抽象性而非具体性的。符号独立于人的直观经验和具体行动而存在,所以它又是作为一种价值而存在的。最重要的是符号具有指称意义,而以此形成的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恰恰真正区分了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与动物相比,人类不但可以普遍地接受了符号形式,并且还可以做到运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相同的意义或者运用同一种符号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的这种普适性和灵活性,恰恰使其成为了人类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二)人的文化性的精神内涵是自由
文化的内涵以及灵魂是自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文化的进步,都标志着人类又向自由迈进了一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动物只是依据自身本能来进行生产活动,所以必然限制在由于自身器官和本能所形成的非常特殊的外部生活条件中;人则依据自身意识来进行生产活动,所以人不会受自身本能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人可以依据自身需要来发展自己。自由是指人摆脱了本能需要的控制而依据自身意识以及自身目的性来进行实践活动,而自由的表现形式则是人的文化性以及人的不确定性。自由表现为摆脱了本能需要控制而追求的人的可塑性以及人的创造性。人的这种可塑性以及创造性是使人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人在本质上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本质是一种先天性的客观规定,同种动物个体在后天活动中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而人却不同,人的本质是在人的生活中通过劳动和活动所创生的,不带有自然的先天性规定,人的后天可自为,人能够去创造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进而使得人的本质和特征带有人自为的特征,这也就必然是需要人的自由选择和塑造。而文化则体现着人的这种自由选择和塑造,人在文化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同时人在这一过程中又创造着文化,人既是文化的创造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体现着人摆脱自然和本能的限制,代表着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文化对人来说非常重要:首先,文化赋予人以思想,使人获得一个超越了自然世界的语言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中,人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创造性的空间;其次,文化赋予人以自我意识,使人具有能动性,人可以在自我认识的指导下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人生理想;再次,文化赋予人以自由,文化使人可以超越自身本能需要,而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李伟.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张中敏.如何理解人的本质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2期.
[3]付俊亚.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岑智问题的再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7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