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浅谈《乡土中国》

浅谈《乡土中国》

浅谈《乡土中国》初次见到《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书名时,头脑中呈现的是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老实说并没有兴趣去阅读,但是又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支配我去证实自己

初次见到《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书名时,头脑中呈现的是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老实说并没有兴趣去阅读,但是又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支配我去证实自己的想法,想去一探究竟,到后来才发现,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逻辑前提和文化地基。通览全书,还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文章中的语言和句子充满哲理,贴近生活,引人思考。在费老的重刊序言中提到教师的任务并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不断被动接受知识,效果未必良好,这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文章中有很多充满哲理的经典句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让人不觉疲惫,耳目一新。比如文章说,人的"当前"是靠整个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可说是阻隔了。时间的阻隔包括,个人的今夕之隔、社会的时代之隔。是啊,没有记忆的人生,似乎并未向世界留下过任何痕迹,缥缈不定、无所依存,那样的时光就像空白一般,时间便可动可静,没有记忆的人生该是多么无趣吧。

《乡土中国》其主要内容概括:

乡土本色:以农为生的人,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讲解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其信用并不是并不是依靠契约。

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中没有文字的需要。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

差序格局: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所以中国人分外感到世态炎凉--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而变化。在这个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的社会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维系着的私人道德:介绍了不同的社会格局构成不同的道德体系。

家族: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

男女有别: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与"法"不同。

无讼: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贵和持中、贵和尚中"的文化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据历史考证,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是"无讼"论的奠定人和倡导者,"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在中国,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法律条文与法庭,而是先要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有一番变革。矛盾不一定非要针锋相对,而是可以化解的,冤冤相报何时了。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道德为本,规矩是末,有道德的人自然会守规矩,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只有社会和谐稳定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定要顾大局,识大体,明大义,所以无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必要的。

无为政治:乡土社会里的权利结构,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的,但是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中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

血缘与地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名实的分离: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的人依靠欲望去行事,而现代社会,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社会学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社区分析。

老实说,看了一遍目录,最先看到的字眼便是男女有别,相信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吧,既然如此,我就主要谈这个内容好了。文章中提到,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公共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是啊,了解别人的想法、习惯、一切,却不一定对其有感情,而只有了解后其的产物才可能是感情,一语道破其本质。对于男女感情,费老又说"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男女的共同生活越是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障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需更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费老这里说的是性别差异带来的异性吸引力和爱情。我认为爱情应该是一个思想、行为等"求同存异"的过程,如果双方就像是一个人般的存在,那该多无趣,多没意义吧。作者还为我们区分了爱情和友谊,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他说,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的了解,恋爱确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费老说,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我理解的意思就是男女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是讲究纪律、安排的,就算是结婚讲究的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乎那个时候的男女感情没太大的波澜壮阔可言,一切都很平稳。

借助文字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的概念_乡土中国借助语言的社会概念_社会借助乡土概念文字中的什么

男女有别

这本书《乡土中国》属于人文科学类的书籍,永不过时,常常读常常新,历久弥新,时间证明其价值不菲,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所悟,值得反复阅读,不负此书。

头条号@西柚在人间

上一篇: 辨析题: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下一篇: 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