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第一节 人的属性和社会的本质一、人的属性(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

第一节 人的属性和社会的本质一、人的属性

(一)自然属性

(二)社会属性

1、结合

2、关系

(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

(三)二者的关系

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

(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具体性、动态性的“社会关系总和”

(五)利益权衡

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

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

(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

(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

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2、广义

(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

(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1、文化的角度

(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2、个性发展的角度

(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

(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

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

(三)内化价值观念

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

(四)培养社会角色

1、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级社会化

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

(二)继续社会化

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

(三)再社会化

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

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条件

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

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

3、学习能力

(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

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

(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

(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

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

(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

2、学校

(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

(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

Ⅰ、显性知识

Ⅱ、隐性知识

(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

(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

(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 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

3、同龄群体

(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

(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

(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4、工作单位

(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

5、大众传媒

(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

(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

(2)影响的表现

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

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一)库利“镜中我”理论

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

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

(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

(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1、自我意识的形成

(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客我”两个部分

2、社会化

(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

(2)三个阶段

Ⅰ、模仿阶段

(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

Ⅱ、嬉戏阶段

(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

Ⅲ、群体游戏阶段

(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的三个部分

(1)本我(∈潜意识层次)

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意识层次)

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

(3)超我(∈意识层次)

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

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

(五)生命历程理论

1、理论概述

(1)理论历史

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

(2)理论特点

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

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

2、基本原理

(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Ⅱ、地理效应

(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

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

(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

(4)“个人能动性”原理

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原因

(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

2、问题:青少年犯罪

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

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1、无效的文化传递

(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

(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

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

(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

(三)代差/代沟

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

(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节 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

2、角色集

(1)含义

Ⅰ、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2)层次

Ⅰ、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Ⅱ、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及其分类标准

1、按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分:先赋角色与自获角色

(1)先赋角色

Ⅰ、亦称:“归属角色”

Ⅱ、含义: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2)自获角色

Ⅰ、亦称:“自致角色”或“成就角色”

Ⅱ、含义: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按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分: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1)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2)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3、按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分: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功利性角色

Ⅰ、含义: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Ⅱ、作用: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

(2)表现性角色

Ⅰ、含义: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Ⅱ、作用:在社会上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作用

二、社会角色扮演过程

(一)社会角色扮演的含义:当一个人担任了某种角色并按其要求(角色的权利、义务与规范)的行为规范去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二)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1、第一个步骤:角色认同或确定

(1)含义:即证明一个人的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

(2)角色不当的三种情况

Ⅰ、不能胜任角色;Ⅱ、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2、第二个步骤:角色表现

(1)要注意前台和后台之分;(2)角色之间要有配合才能使角色表现出色

3、第三个步骤:角色建构

(1)扮演者努力将角色演得更好,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对此角色的期望

三、角色失调与协调

(一)角色冲突

1、含义: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两种类型

(1)角色间的冲突

Ⅰ、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Ⅱ、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2)角色内的冲突: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二)角色不清

1、含义: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2、原因: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三)角色中断

1、含义: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2、原因

(1)第一种可能:扮演者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未为后一阶段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2)第二种可能:前后两套角色规范直接冲突

(四)角色失败

1、含义: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

2、两种情况

(1)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2)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五)角色协调——基本原则

(1)在特定情景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第四节 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一)结构: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二)社会结构

1、含义:社会要素或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具体而稳定的相互关系

2、特征

(1)整体性;(2)相对稳定性;(3)层次性

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层次

(一)含义: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

(二)包括

1、经济结构;2、政治结构;3、文化教育结构

(三)具体说来,社会制度以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1、社会制度

(1)含义: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

(3)社会制度还从宏观上确立了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

Ⅰ、个人关系

(Ⅰ)含义: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

(Ⅱ)社会学历来重视对个人关系的研究

Ⅱ、群体关系

(Ⅰ)含义: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Ⅱ)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Ⅲ)群体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比个人关系更明确、更集中地表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它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2、世界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社会宏观结构是一种世界体系,它与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构成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有别的社会结构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分析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的重要观点和视角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阶级分析的视角:即在私有制社会,社会结构表现为阶级结构,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

三、社会结构的层次——微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结构

1、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

2、在微观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

(1)个人和(2)角色(微观)

Ⅰ、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者;Ⅱ、个人角色扮演与地位、社会期望以及角色规范是密切相关的

(3)群体和(4)组织(中观)

Ⅰ、群体和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Ⅱ、群体和组织将个人联系起来,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依托;Ⅲ、对群体和组织等微观社会结构的考察,既是了解个人行动的重要视角,也是认识社会系统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

(5)社团和(6)社区(中观)

Ⅰ、社团是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志趣的个人的联系构成社会活动的共同体;Ⅱ、社团成为个人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侧面;Ⅲ、同样,社区是个人在共同区域里的生活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单位,人们在具体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认同及相互联系,成为构建这一社会单位的基础

(7)等等

第二版:2021年12月9日晚于学校寝室

第三版:2021年12月18日 19:13于学校图书馆

参考源于社会实践社会行动表现随着社会发展“更新关系”此“社会化”是一个与“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不同的社会学术语可分为人格和自我意识形成、角色承担两个视角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三者和谐一致发展,人格发展正常;反之(失衡)则会发育困难,甚至有心理疾病前三个时期最重要老师的PPT上没有,不做学习要求何年出生,属于哪种群体何处出生e.g.个人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被整合入特定的群体此处与郑杭生版本不同权利vs义务;应做vs不应做

上一篇: 2019河南农信社考试,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 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