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一)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1、自然差别(自然分化)(1)根据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2)e.g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一)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1、自然差别(自然分化)

(1)根据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2)e.g.生理或遗传差异

2、社会差别(社会分化)

(1)根据社会属性划分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2)e.g.职业

(二)社会地位

1、含义: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类型

(1)正式地位

Ⅰ、含义: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Ⅱ、e.g.职业

(2)非正式地位

Ⅰ、含义:指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Ⅱ、e.g.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

3、社会经济地位及其衡量方法

(1)社会经济地位:涵盖了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声望三个维度的内容,并计算上述几方面的综合值来反映一个人综合社会地位的高低

(三)“测”社会经济地位的三种方法

1、主观法(自我评分法);2、声誉法(他人评价法) ;3、客观法(e.g.收入、教育程度……)

(四)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

1、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2、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一)含义与特征

1、含义

(1)分化: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

(2)社会分化: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特征

(1)功能专一化;(2)地位多样化

3、社会分化的功能

(1)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2)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二)社会分化类型

1、水平分化

(1)含义: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2)对社会的影响:处于水平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较大一致性,易于相互协调和整合

2、垂直分化

(1)含义: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2)对社会的影响: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多方面差别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作社会不平等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一)含义:

1、阶级和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

2、各个社会学理论对阶级、阶层的看法有很大分歧

3、阶级和阶层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相同:都是社会分层或社会群体地位差异的一种表现

(2)区别

Ⅰ、阶层: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的不同

Ⅱ、阶级:经济因素(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之间的对立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观点

1、阶级产生、存在与消亡:一定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2、“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

(1)自在阶级:指阶级觉悟不高,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政党组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时的无产阶级

(2)自为阶级:指阶级觉悟提高,有了自己的政党组织,有了革命理论的指导,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已到达理性认识阶段时的无产阶级

3、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历史发展的动力

4、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冲突

5、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消灭阶级

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冲突

阶层社会认知理论_阶层社会是什么意思_社会各阶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大叙事下的阶级冲突的描述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中国化

1、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阶层的认识;2、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各个阶级、阶层因利益差别所引发的矛盾还是比较复杂的;3、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在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方法上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1、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源头之一)

(1)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2)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作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2、帕雷托精英理论

(1)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2)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地主、买办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二)民族资产阶级;(三)小资产阶级;(四 )半无产阶级;(五)无产阶级;(六)游民阶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阶级、阶层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阶级、阶层状况;(二)社会主义改造与新的阶级、阶层结构;(三)“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及其教训

三、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各个阶级、阶层自身的变化

1、产业工人队伍的重大变化;3、农民的职业分化与职业转变;3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

(二)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1、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 ;2、需要正确认识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3、经济利益关系变得突出;4、在阶级、阶层关系上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四、关于新社会阶层

(一)新社会阶层的含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四大群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

(二)新社会阶层特征

1、较强的经济活动能力;2、奋斗进取精神非常强;3、收入相对较高,主观社会地位评价也较高

第三节 社会分层的机制一、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一)阶级、阶层结构协调的含义

(二)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怎样实现协调的阶级、阶层结构

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测量及其现状

(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测量的复杂性

(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

1、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任务仍然很重;2、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3、本世纪中叶真正实现橄榄型社会结构

三、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战略

(一)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二)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三)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四)必须强化人力资本;(五)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六)必须加强产权保护

第四节 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概念、功能及类型

(一)概念

1、广义: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2、狭义: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二)功能

1、纵向流动

(1)正向功能:地位上升对于个人会起到鼓励作用

(2)负向功能:地位下降起到负向作用,向下流动的个人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2、水平流动:指在人们同一社会分层位置上的横向变化

(1)空间、地理位置上的移动;(2)经济、权力、名誉地位之间的移动

(三)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1)垂直流动: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社会地位的上下移动,可以分为向上的流动和向下的流动

(2)水平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位置上的横向变化

2、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

(1)社会流动当然首先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移进或移出。但是,如果仅仅研究个人的社会流动并不能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分层流动的总体趋势。这样,我们就必须研究社会集团、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这就是群体流动。

3、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1)结构型流动: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

(2)非结构型流动:指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地位的变化

4、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1)代际流动: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或几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2)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如果做成图像的话,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5、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

(1)渐进的流动:指个人或群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发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2)骤变的流动: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在很短的时期内发生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先赋因素

(1)类型:主要包括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种族、民族、性别等

(2)虽然在现代社会里,家庭出身等这些先天因素的影响比传统社会有所减弱,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因素仍然会对一个人的社会流动产生作用

2、人力资本

(1)在工业化及以科技发展为主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逐渐被视为影响职业地位最重要的变量;(2)一个人的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他在经济生产活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工作成就越高、贡献越大,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越多

3、文化资本

(1)词源: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2)含义:指借助于教育的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

(3)内容:包括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内容广泛

(4)形式:文化资本可以制度化为资格证书、教育文凭等形式

4、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源)

(1)含义: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由熟人所组成的关系网,是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关系网中相互熟悉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调动这种资源

(2)一个人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是由关系网规模的大小决定的,并且取决于关系网中的每一个人所占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的数量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在垂直流动方面,多数人的流动呈上升趋势;(三)在水平流动方面,人们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从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上看,变得更为合理

第一版:2021年12月11日凌晨00:32于学校寝室

第二版:2021年12月19日 22:08 于学校宿舍

参考对应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由社会成员在完成社会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基础,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一种行为模式“正式”:稳定、结构化、制度化且通常与所属的组织有关系“非正式”:不稳定的、变化的、临时的1。这个概念不仅仅考察经济地位,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2。社会(科)学研究若只有一个维度便有可能无从探讨;3。以“是否是个好脾气”为例,对此可见、可观察的衡量标准要划分为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找到“客观的”指标来评判ta 往往找熟悉的人评价要根据情境来判断,情境对于社会研究非常重要;人处于角色从中,同一个人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扮演正式的社会角色下有正式的社会地位,在扮演非正式的社会角色下有非正式的社会地位e。g。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破窗效应”因为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和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1。分化的结果是分层,即产生了层内部与层与层之间的差别;2。分层的结果:层内的同质性增强与层间异质性增强;3。社会调查中会广泛运用到这种抽样:先分层抽,再在每个层内部抽(分层抽样),这样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1。分化的结果是分层,即产生了层内部与层与层之间的差别;2。

分层的结果:层内的同质性增强与层间异质性增强;3。社会调查中会广泛运用到这种抽样:先分层抽,再在每个层内部抽(分层抽样),这样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不妨想想社会分化有什么好处和坏处1。e。g。对同一社会现象,各个分化群体对其看法各有不同;2。不同层次之间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产生社会冲突,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发展;3。消除纵向分化的例子:城镇化→乡村振新战略→城乡融合类别上的区分,没有层次/纵向上的差异阶层概念所指的地位差异与阶级所指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官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是这样的,而一些“西方社会学”的学者对此并不曾强调,常常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上课时,老师结合马克思的冲突论和韦伯的差异性分析,提到,一个合格的社会科学学习者要学会从“多维度”分析社会,而非仅仅局限于“单维度”:1。相比于马克思的理论(“一维化”的评价体系区分社会阶层),韦伯的理论对分层的范畴更加广泛(“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职业);2。但因为韦伯分层理论的指标间的交叉与包含关系,其理论不免遭到了其他社会学家的批评和怀疑社会流动在社会学中往往有职业的变化或上下的变化或水平的变化,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空间的变化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因此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职业地位是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地位,因此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 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社会地位由下向上上升对个人来说有着激励作用,而若干个个人构成的社会总体受此作用产生正向功能 e。

g。1。通过高考改变命运;2。农民通过投资、接受教育、婚姻等渠道成为城市市民,改变了身份e。g。2000年左右国企工人下岗,走出“体制”,沦为失业者,社会地位有所下降,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e。g。 职位轮换——大学学院管理者/干部的同级职位轮换或能能够培养复合型的学校管理人才这是根据流动的方向所分的结构型在此处解释为:非个人的或几个人的e。g。作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2001年开始国企改革,大量劳动者下岗代际:不同代人代内:同一代人

上一篇: 女人比男人更累(辩论).docx
下一篇: 博雅力荐 读库出版《14岁懂社会》,解决少年之烦恼的启蒙通识读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