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长假日,都是婚礼高峰期,有人欢喜有人愁,看到一些地方整治婚俗的新闻,在婚恋中的一些习惯消失之前,先理一理。
全文较长,共分“彩礼的意义-薛定谔的彩礼-让凯撒的归凯撒,个人的归个人”上中下两篇,本文为下篇。
上篇 彩礼的意义 请看:彩礼、户口本和大家长社会(上)
中篇 薛定谔的彩礼 请看:彩礼、户口本和大家长社会(中)薛定谔的彩礼
下篇 让凯撒的归凯撒,个人的归个人
不知道朋友们还有没有印象,结婚登记、离婚登记,都是需要拿着户口本(学名:居民户口簿)或集体户口页才能办,婚姻登记后,还要再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本上的婚姻状况变更,不然会影响下一次的婚姻变更登记。
虽然《民法典》明确: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但婚姻登记仍然需要户口本以及高价彩礼的存在,还是给了父母长辈们干预婚姻自由的制度支持和传统权利,即使大多父母能够充分尊重子女,但不代表这样的权利设置就是合理的,至少和民法典条文精神相违背。
大部分父母是开明的,尊重子女的。但不尊重子女、作为户主的父母不同意子女拿户口本甚至人身限制不让去登记的,在一些地方也不是没有,甚至还有上了热搜的案件。
这些现象实际表明,我们这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虽然封建主义的大山已经推倒了,但很多权利边界还没有理清,仍然残留着父权、夫权等封建思想,很多习俗也是传而不统,或许需要再一次思想大解放。简单说,很多大家长社会的影子仍然存在,包括社会治理的很多事情,比如近年来,一人购房全家帮,甚至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喊出了六个钱包帮买房,最近又有各地出台子女购房可提取父母公积金的政策,都是大家长社会的缩影。
大家长社会有一些好处,但在现代社会更多的却是坏处,它的另外一面,是巨婴社会,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上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完全不匹配。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请看:月薪八万,高吗?应该限薪,还是应该涨薪?
社会治理的事情其实很复杂,不好展开,不好说破局,但是家里彩礼婚俗的这些事,还是有一些破局的办法的。
1.法律、法规上应疏通权利义务堰塞湖。
(1)应还婚姻真正的自由。
各地在整治高价彩礼、不良婚俗时,建议先好好研究下婚姻登记制度,是不是登记规定与民法典法条有冲突,想生育友好能不能先对婚姻友好,为什么法律规定婚姻自由、不容他人干涉,还需要拿到户口本才能登记?户主不同意怎么办?为什么说了婚姻自由还要给父母长辈这个制度权利?(子女确实要尊重父母,不过最终决策应该自己拿)如何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请看:我们拿什么拯救生育?)。
(2)增加对彩礼、嫁妆更详尽的规范或司法解释,避免再矫枉过正。
法律具有教育、指导意义,在高价彩礼已经变成很多地方广泛社会争议问题的当下,或许需要以系统思维在法律或指导规范层面界定下彩礼、嫁妆的真正含义了。
对于父母资助子女买房的资金,其实也应该一并给予法律及税务方面的规范,现实中也有不少父母倾尽所有帮子女买房后却老无所依的情况。
是不是还可以倡导建立结亲共益信托/基金,来替代彩礼、嫁妆?共益信托、基金的受益对象可以是子女、双方父母和其他出资人,明确资助用途,作为一种保险性质的资金存在,提高三个家庭、两个家族的共同风险抵抗能力?
2.形成中央到地方各层面、非强制性的几套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婚俗指引,地方考虑设嫁娶文化辅导之类的职能化解嫁娶矛盾,同时定期对婚庆公司进行婚俗文化培训。
有人说高价彩礼、婚闹是社会传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仪式感的一部分,不能变。那么,女人裹小脚也是传统,男人一妻多妾也是传统,婚姻全由父母做主也是传统,离婚只能靠男人一纸休书也是传统,这些要不要继承?
这些现象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社会很多的传统习俗,是传而不统,有些是糟粕的东西,把它当成热闹,当成面子,有些好东西,却没有发掘或发扬。现在很多民间习俗,是历史上承继了一部分,西方又飘来了一部分,加上七嘴八舌的本土习惯以及人性的催化发酵,有些习俗的样子变得都快歪到沟里了。
建议中央到地方各级民政、文化部门,发布并定期更新《婚俗指南》这样的非强制性文件,地方可以结合自己的区域文化、特点做一些适配调整,给出几套供年轻人婚嫁参考的彩礼、婚礼、其他婚俗之类全方位的指南,甚至有些地方可能针对性的对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进行剖析、矫正,广泛宣传,最好能深入人心,既简便流程、增加嫁娶共识,又发扬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哪里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高价彩礼矛盾的突出,也和媒人职能的缺失有关,很多新人或两方父母直接面对面谈彩礼,情感没有缓冲,就容易谈崩,即使不崩,也可能留下裂痕,以至于有人在网上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和你这么多年的感情/我闺女这么优秀,不值这点彩礼?”。可以在基层设嫁娶辅导职能,帮助有需求的人调解嫁娶的各种矛盾,特别是高价彩礼方面的。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没有彩礼的传统,日本韩国一般是象征性的礼金(据说日本和我国类似是男给女,韩国是女给男),这些国家里的宗教也对化解嫁娶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内基督教、佛教并没有那么信仰普遍,只能靠基层去充当矛盾的缓冲区了。
这些指南和辅导如果真落地,有几个价值原则真心建议贯彻,比如婚姻务必自由,婚姻不能成为买卖,不倡导婚闹,不倡导低俗、庸俗婚礼、男女平等继承、男女一样防老......。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当下婚礼主持喧宾夺主、变成主持个人才艺秀,或者婚礼现场变成脱口秀、搞笑逗乐现场,说是为了喜庆热闹,最后变成对新娘、伴娘的骚扰,对新郎造成人身伤害,这样的场面确实也尴尬,个人以为,婚礼、婚俗,不是给宾客们看热闹的,不是大型耍猴现场,或许应该围绕“见证+祝福+传承”这样的意义去展开。
3.破解高价彩礼“补偿”困局,短期靠统一家长认识,长期要靠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
(1)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根本解决“养儿防老”,釜底抽薪,降低靠高价彩礼养老、养家的依赖。
中国人均GDP2021年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已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入门水平,然而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这里面的结构性差异巨大,很多中西部地区、老区、山区才刚刚脱贫,有的还挣扎在贫困线附近甚至有返贫风险,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很难说可以让大部分中国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这些现实状况,也让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养儿防老”思想难以短期改变,思想上儿子对养老的重要性自然也让父母对儿子们的婚姻不能坐视不理,如果别人都要高价彩礼,谁家有闺女不要高价彩礼谁也很难再给儿子娶媳妇,就陷入负面反馈循环。
实际上,高价彩礼、不良婚俗的根本解决,最终还是要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解决,当有一天区域不平衡、城乡差异缩小了,房价、医疗、教育不是问题了,接近共同富裕了,老人们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也不需要把养老钱都支持子女买房了,父母和子女的经济都能够独立了,“高价彩礼”也应该会寿终正寝了。这可能也是当下经济越发达地区,高价彩礼越难以出现的原因,当然,作为文化符号的礼节性的还会传承下去。
顺带说一句,父母与子女的经济各自独立,是市场发挥有效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不然儿子等老子、老子靠儿子,靠来靠去,权责不分,谁去发展?这也是安徽小岗村承包责任制发挥作用的人性基础,不然真变巨婴社会还怎么去民族复兴?
(2)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短期还得靠推动父母长辈思想开放、实现男女平等,想法统一女儿其实一样防老、一样继承的思想。
男女早就平等了,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对儿子、女儿是平等的。同时,儿子女儿对父母财产的继承权,也是平等的,人家大英帝国女儿都能继承国家变身女王,你个没几个铜子儿的小家庭,法律都有规定男女继承权平等,怎么就对女儿不公平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真是老黄历老黄历了,现在的女儿都晋升小棉袄,其实很多情况下,比儿子贴心、好使。我们家也有两个妹妹,我看我这些家妹孝敬父母,一点都不比我们这些当哥哥的差。
但求瓜得瓜,父母自己最好对孩子的爱也平等,如果父母重男轻女、家中资源都向儿子们倾斜,财产都给儿子继承,女儿们的人心也是肉长的,好好的小棉袄被父母自己整漏风了,也真怪不得别人。
子女的继承权实现真正男女平等后,很多女孩子在老家也会有财产继承,就有了根,与父母、与家乡多了更多联系,就少了必须到大城市打拼才能安家立业的动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城市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不然女孩子都外流到大城市了,中小城市还怎么均衡发展?
这里也顺带提下欧美社会的赡养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欧美国家法律都没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养老的主体是社会,他们的理念是:年轻人的责任是抚育下一代和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反哺去赡养老人(当然父母对成年子女也没什么义务),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应该由社会和国家承担,因为老人们在年轻时纳税、给国家做了贡献,老了就该是国家管你,这倒挺符合我国前期“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口号。像我们现在这样,把赡养老人作为子女义务写入法律的,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也没有类似的规定,这种特色其实加重了年轻人的责任,不过降低了凯撒的负担。
前些天看到几个地方整治高价彩礼的新闻,一点感触和思考,一口气写了三篇,不知几人能看到,仍然希望能帮到大家。
祝愿你们嫁的快乐、娶的开心、过的幸福、生的顺利、养的轻松、活的潇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