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备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备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备考1. 马克思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

1. 马克思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产生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3.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5.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6. 存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8. 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0. 背诵: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2.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4.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性质和趋势

15. 背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6.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7. 背诵: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8.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本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9. 背诵: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

21.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辨析题,判断错误的理论依据)

22.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答题

(1)认识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有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3.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4.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用即真理”这句话就是错误的,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然而,真理固然是有用的,但有用并不都是真理。

25.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可知性)

26. 背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其表现: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这句话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8.背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2)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0.广义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31.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2.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共和。

33. 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忠实代表,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4. 商品的二重性和二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5.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

36.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7.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特征(实质)

3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4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工业、商业、通信等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1.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5)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6)资本家接济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42.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42.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主义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职工的巨大作用,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空想主义者不懂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剩余价值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43.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44.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4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对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7.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48.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49.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1)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2)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充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

50.(背诵)资本主义从兴盛走向衰落和灭亡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复杂历史进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特别是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发达的社会主义,更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最后从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和过渡,也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

上一篇: 中国秦朝以后不是封建社会(转载)
下一篇: 真理之光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