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更和谐
2004年01月20日04:27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共存体,各种元素的和谐共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更是社会进步的必须。回望我们改革和发展的路途,有太多太多的里程碑意义的壮举和石破天惊的飞跃,每一次飞跃都意味着提升和进步,同时也意味着对原有秩序的打破,人们在享受文明带来的丰厚成果的同时,也无法回避与发展、转型相伴而生的问题、缺憾乃至阵痛。让社会在新的层面上更加和谐、完善地运行,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和日益迫切的愿望。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跋涉,我国因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日趋缓和,社会和谐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和复杂。尤其在社会启动新一轮增长和社会转型速率加快的情况下,这种和谐的要求和感受愈加急迫,也正是基于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的认知,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其目标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社会走向更加和谐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号令甫出,百舸争流。省委、省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理念,提出了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目标、方向,在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以及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操作规程,为和谐发展指明了健康推进的路径。
但是,应当看到,实现社会的更加和谐,还有一段并不轻松的路。因为这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牵扯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经济的和谐、阶层的和谐、政务的和谐这些最基本的部分,更包括区域的和谐、城乡的和谐、文化的和谐、代际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和谐等一系列更具体的内容。事实上,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我们已对很多方面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已在进行调整和改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充分和谐的状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经济系统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还没有达到有机衔接、运转顺畅,尚需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在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的政务和谐方面,我们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民主政治框架,但是,执行、落实和完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城乡之间,无论生存环境,还是生活质量,差别相当明显;各阶层之间,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各阶层成员的利益关系急需调整,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弱势群体的日趋边缘化等都对社会构成愈益明显的压力;在文化环境方面,从地域到个体,差异似乎更为明显,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还不容乐观,还有不少的人们过分夸大物质利益的意义,而忽视内在潜质的养成;在生态方面,不少人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非常淡薄,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指数,而急功近利的做法还很普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仍旧遭遇着无法承受之重,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随时加剧社会矛盾,干扰社会和谐,乃至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建构社会和谐,任务还相当繁重,它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群体的智慧和合力,既需要政府的策略、措施、决心和力度,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个体的重视、协作、行动和努力。唯其如此,和谐的福音才能尽快惠及更多的人们,光照每一片空间和土地。⑦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