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又称世界心理健康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于1992年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公众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今年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Make Mental Health & Well-Being for all a Global Priority)。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与此同时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 + ++
01
什么是心理健康?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能够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能够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出现相应的不愉快、不开心等情绪表现,以及想发脾气、不耐烦等行为问题,这些都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感冒,就像对待身体感冒一样,心理感冒也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关注、去解决,才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现,有些人误解了心理问题,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心理问题理解为思想问题,会进行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劝说开导等方式;另一种情况是,把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等同起来,认为看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就是有精神疾病,会产生病耻感,而迟迟不愿就医。这些处理方式都会延误病情,将小的心理问题拖成麻烦的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反而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例如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拒绝上学,进而厌学;成人因为压力过大出现睡眠问题,而请假误工,甚至调岗辞职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功能以及家庭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希望大家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和谐社会,同时祝愿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爱与工作的能力”。
02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轻型精神疾病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指的精神疾病是指异常心理问题,而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心理问题是属于正常心理问题,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正常心理问题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如还未构成抑郁症的抑郁状态)。
03
心理出现问题怎么办?
解决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用心理治疗或者用药物治疗来改善,同时也要在生活中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
(1)心理咨询与治疗:
如果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找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帮忙解决,通过在心理上体验过去的挫折,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进而可以认知并克服心理问题,也能够了解自己内心冲突的根源,经过自省后,从理智上、感情上接受心理问题。
“
(2)药物治疗:
如果心理问题影响到精神或者身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诸如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缓解情绪不适等作用。用药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医嘱,不能擅自停药,否则易出现戒断反应,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定期复诊。
“
(3)自我调整:
学习应对情绪的科学方法,如正念、冥想等,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将烦恼以日记的形式书写下来,待情绪缓和之后再寻找应对措施;寻找情感支持,日常可多与具有倾听能力的家人、朋友交流诉说内心苦闷;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心理学沙龙活动,帮助我们克服或者接纳一些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