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前(5)】——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般人总认为精神疾病发生于成年人,即使发生于儿童青少年也是少见的。
其实,婴幼儿乃至少年发生精神疾病与成人同样严重。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1.4%;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A,儿童五大精神疾病
一、儿童抑郁症
多发生于青少年,8岁以下亦可见到,女孩多于男孩。主要表现为:
1、情绪低落,没有愉快感;哭闹、发脾气、对玩耍不感兴趣,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笨、愚蠢、丑陋,反复自责、自暴自弃。
2、行为孤独、退缩或多动、不听话、冲动、反抗、逃学、打架与同学关系恶化,有的会发生自伤、自残行为。
3、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头痛、头昏、胃痛、疲乏、胸闷、气促、遗尿等。
二、儿童强迫症
常表现为反复检查、核对作业、信件等是否有误,反复询问某一件事,反复洗手等动作,有时表现为反复记数,反复回忆,反复穷思竭虑地考虑某一问题,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强迫思想。以致干扰正常学习。有些患儿不仅自我强迫,而且还摆布其父母参与,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则暴躁不安,甚至冲动伤人迫使父母就范,以配合其强迫动作。
三、儿童焦虑症
是最多见的儿童情绪障碍。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神不安、坐立不停、心烦意乱、无心学习及作业、无心参加文体活动。除了这些焦虑的心情和不安宁的外表外,还见有心悸、气喘、出汗,甚至腹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而且常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突出表现,为此而误认为是患有什么疾病,多次去儿科检查或急诊,最终因没有查出结果才来到心理医师处。儿童焦虑患儿常有认真仔细、胆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亲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学业失败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而发病。
四、儿童神经衰弱
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表现为:
1、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眼花、怕声音、多汗、胸口发闷、手脚发麻等。
2、睡眠障碍:表现为人睡慢、睡眠浅、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及梦多等。
3、情绪不稳定:可表现为乏力、反应迟钝、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食欲下降、学习退步等抑制症状。也可表现为易激动、急躁、好发脾气、莫名其妙的恐惧、兴奋不安等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兴奋与抑制症状可同时存在。
五、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在疾病早期不易发现,且起病缓慢。早期可表现为失眠、头痛、精神萎靡、动作减少与亲人疏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言语减少或情绪焦虑、恐惧、抑郁、无故发脾气、生活懒散、冲动、游荡、不遵守纪律或突然伤人、损物等。
这类孩子粗看起来都很正常,实质上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着性格脾气、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的这样那样的不同。
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感到活着没意思,产生轻生的念头,就应及早求教于心理医生。
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父母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切勿因家长的疏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B,青少年三大心理障碍
所谓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三种疾病,而是三组疾病。同时,这三组疾病有时互为因果,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公害”。
一、学习障碍
1、概念
学习障碍又叫学习困难或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这类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智力基本正常,但学业成绩明显落后。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学习困难包括了不同的问题,如根据发生时期分类,在10岁以前的学生,主要处于掌握技能阶段,因此,主要是基本学习技能获得性障碍,而后期出现的学业失败,则主要是学习动机损害和基本技能应用障碍。
2、 发生原因
学习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相关。
从环境因素来讲,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发生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大多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此外,对于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娇纵溺爱,或过于严厉的孩子,都容易出现学习困难。
从心理因素来讲,国内有调查提示,87.8%的学习困难儿童都有精神卫生问题,比如情绪与行为问题、精神障碍、学习动机问题、学习认知问题等都是影响儿童的心理因素。
当然,也有部分青少年是由于神经心理功能出现了问题。
3、 常见表现
1) 阅读障碍:这类患者常在阅读理解时发生困难,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不能回忆阅读的内容,或阅读时速度很慢等等。老师的体会是这类青少年语文成绩差,数学的应用题差。
2) 拼写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拼写技能显著受损。其口头或书写单词的能力均受损,常常不能正确的拼读单词。
3) 计算技能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常难以理解数学术语或符号,不能辨认数字符号,难以进行标准数学运算等等。
伴随着上述问题的是患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家长有时感觉孩子反应挺快,也很聪明,而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贪玩、不用功等”,致使延误了诊治。
4、 案例
林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因学习困难,主要是语文偏差就诊。
家长反应孩子数学还可以,主要是语文差,有时认字、造句、作文怎么教都教不好,也不喜欢朗读,即使朗读,也不是很流畅,似乎心不在焉的。
起初,家长以为孩子偏科,最近因为数学应用题常做不出,这才着急,前来就诊。
诊断:在排除其他问题后,林某被诊断为“学校学习技能发育障碍(阅读障碍)”
5、 治疗和预后
学习障碍重在早期干预,为此,老师和家长一旦发现学生某方面的学习困难,应当尽早先考虑和排除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避免发展到无法医治的地步。
目前,主要的治疗是心理治疗(培养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法)、教育补习和强化训练(针对性技能训练和特殊教育)、药物治疗(合并其他情绪问题等的)。
许多学习障碍的儿童青少年随着生理发育和教育进程,问题会得到缓解,因而不易被发现,但不容忽视的是,有时由于学习阶段的问题,会使孩子今后出现一些继发的问题,如厌学、情绪障碍等。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孩子,若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的机会就比较大,改善也会显得明显。
二、情绪障碍
1、 定义
指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期的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例如我们常说的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等都属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范畴。一般发生率在1-2%左右,而且女性多于男性。
2、 发生原因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但目前医学比较认可的几种观点是:
1)遗传易感素质,主要指父母就有不良的情绪问题,而孩子则在不良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容易诱发情绪障碍。
2)家庭和学校教养偏差,如期望过高,缺乏沟通,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等等,都使得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障碍。
3、 常见的表现
以焦虑症和学校恐怖症为例:
1)焦虑症
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神不宁、坐立不停、心烦意乱、无心学习及作业、无心参加文体活动。除了这些焦虑的心情和不安宁的外表外,还见有心悸、气喘、出汗,甚至腹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而且常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突出表现,为此而误认为是患有什么疾病,多次去儿科检查或急诊,最终因没有查出结果才来到心理医师处。儿童焦虑患儿常有认真仔细、胆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亲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学业失败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而发病。
2)学校恐怖症
患有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平时往往是优秀学生,他们学习认真、主动、学习成绩优良。
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一旦某次学业失败即会出现不敢去学校,不敢见老师与同学的情绪。
于是每天上学之前会出现心神不宁,不断跑厕所去小便、大便,哭着要求不去学校。
若勉强送去上学后,在教室里如临大敌一样难受,坐不宁,听不进,还会出现肚子痛、呕吐,最终不是逃离学校就是被老师送去急诊求医。
奇怪的是这些孩子得到病休或在双休日就一切正常,故常被怀疑是学了坏样,想赖学,于是采用严厉手段令其上学,最后患者会因焦虑、恐怖得实难忍受而寻死觅活。
4、 治疗和预后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强化训练的方法,必要使可以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
在实际生活中,要强调几种方法综合适用。
而且需要家长、老师、心理医生的配合,既要控制住症状,又要从认知状态和行为模式上去根本改变这些孩子。
情绪障碍如果能够积极地进行治疗,大多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
三、行为障碍
1、定义:一组表现为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的青少年行为问题,目前,电脑成瘾行为也是受到关注的青少年行为障碍中的一种。
2、 发生原因: 如同其他的心理疾病一样,行为障碍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可能存在多种影响因素,目前比较肯定的有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家庭环境)。以品行障碍为例,我国调查目前发病率是1.45%,其中男孩为2.48%,女孩为0.28%,发病的高发年龄段为13岁。
3、常见表现: 以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为例:
1) 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经常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有些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而导致青少年犯罪。上述问题往往具有反复持续出现,导致问题少年适应社会环境困难及存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等特点。
2) 对立违抗障碍:它与品行障碍有着较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发脾气、对立、反抗、消极、抵抗他人,对成人存在敌意等。这些表现多数发生在家庭环境中,违抗的对象多为家长或其它家庭成员。当然也可发生在学校中。这些孩子可能伴有自尊心下降、情绪不稳,年龄偏大的还会出现吸烟、酗酒等行为。最初症状常发生在10岁以前。
4、案例
可儿,11岁,小学4年级学生,平常什么事情都要依着自己的主意,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一般比较迁就。有时批评时则容易大发脾气。常常将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做错了事常归咎给别人。在学校里常和老师过意不去,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体育课常常故意不按老师要求去做,妨碍同学的活动。学习成绩一般,和同学关系不好。无明显的偷窃、打架、说谎行为。最后诊断为“对立违抗障碍”。
5、治疗和预后
有效的治疗首先不是来自医生的用药,而是强调家长管理训练,即家长在医生指导下,利用积极强化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还要注意多和子女沟通,学会互相理解各自行为的意义,特别要强调父母的教育态度一致。
此外,由于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会对孩子有影响,因此,家长应当注意通过消除自身的不良行为,促进孩子的转变。
对于一些如多动、注意缺陷、情绪问题或行为冲动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药物。
行为障碍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消除影响因素,一般而言,还是能够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最困难的是,往往家长自身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C,儿童情绪障碍
(一)概念
儿童情绪障碍指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时期的焦虑、恐惧、回避等情绪异常。
最常见的是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
焦虑是其临床特征,可分为儿童青少年分离性焦虑障碍、回避型障碍和过度焦虑障碍。
对前两种障碍来说,焦虑主要发生于特定的情境;而在后一种障碍里,患者可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焦虑。
(二)临床表现和类型
(1)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焦虑,担心与亲近的人分离,且这种焦虑状态至少持续两周。
一旦分离,这种儿童会焦虑到恐慌程度,这种反应远远超出其身心发展水平。
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一旦离开家或其熟悉的地方,就感到不安、不舒服,如不愿去朋友家过夜、害怕待在学校等。
当与其认为重要的人分离后,他们会被一种强烈的恐惧所占据,即害怕其亲近的人发生事故或患上疾病。
这种儿童还害怕动物、怪兽或他认为对其自身或家人有危险的情境。
入睡困难,坚持家人陪同睡觉。
该心理障碍始于18岁之前,可早至学龄前;该病不常见,男女患病率相同。
(2)回避型障碍(avoidant disorder)。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回避与不熟悉的、陌生的人的交往,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其社会功能,该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
同时伴有与其熟悉的人交往的强烈愿望,如同龄的好朋友和家人,同家人和熟悉的人的关系和谐亲密。
回避型障碍的儿童面对陌生人时,极有可能表现出社交退缩、尴尬和胆小;
当向一个陌生人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时,也会表现出焦虑症状,当焦虑严重时,患者会变得木讷、不善言辞,尽管其交流技能正常。
该障碍不常见,男女比例相当。
(3)过度焦虑症(overanxious disorder)。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的、不现实的焦虑、担心,症状至少持续半年或更长。
患有过度焦虑症的儿童的表现:极其的忸怩、不自然;担心未来事情,如考试、发生伤害的可能性等,甚至担心已经发生过的行为。
在有些情况下,伴随焦虑的躯体症状非常明显,如抱怨嗓子有肿块、头痛、呼吸困难,入睡难,不断感到紧张有压力。
该病不常见。
(三)治疗方法
治疗儿童情绪障碍常用的心理疗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即耐心倾听儿童诉说,对他们表示关心、同情、鼓励,指导其适应新环境,增强信心。
还有家庭疗法,主要是改变不良的教养模式,多给儿童鼓励、支持和感情上的交流。
此外,还有行为疗法及游戏治疗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丁俊贵
2018年10月4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