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启动一项工作:每月评选“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截至2023年12月,此项工作已连续开展5年,共评选出510件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
作为中国最早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之一,自2003年开始,南方周末每年开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并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激励了许多中外企业在履责之路上不断进步。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接受社会责任理念,但依然有部分企业责任意识缺失,频发重大负面社会事件。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话题。
CSIR不是CSR的对立面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对其活动和决策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所承担的责任。目前,这一定义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对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者和从业者关注较少,也没有统一的共识。
一般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简称CSIR)指的是有损利益相关方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企业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违法违规行为,它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也包括违背商业伦理、侵占弱势利益相关方权益等行为。
关于CSR和CSIR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争议。在理论界,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反义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立面,要想避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只需改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治理和管理即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这两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相关性,但二者的发生却有着独立的机制,不能简单化处理。
在实践中,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那些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完备、社会责任声誉良好的大企业也会经常发生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其次,在部分行业,由于该类企业在社会中“曝光”较少,其社会责任缺失行为较少被关注到,因此,其“轻微”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而其负责任的行为却有可能推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减其竞争力。虽然从长远看,这种“倒挂”的现象会被纠正,但短期确实存在。
因此,CSIR不是CSR的对立面,CSR做得好的企业也会发生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有独特的发生机制,需要研究者和企业管理层给予更多关注。
CSIR事件有多重影响
另一个需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理由是,相较于CSR,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影响范围更大、影响程度更为强烈、影响时间更为长久。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品牌、声誉和财务均会产生影响,包括因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诉讼费用、赔偿费用、罚款、销售收入下降等直接损失,也包括因负面事件发生导致的企业声誉下降、品牌形象受损、利益相关方指责、消费者厌恶以及政府更加严格的监管等,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环境恶化,经营成本上升,甚至企业的重组、破产。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将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从来就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事件的发生将影响到消费者、投资者、价值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员工等相关方的利益,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很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已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行业性、产业链式的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不断出现,其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破坏更大。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将造成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甚至会演化为公共事件。企业是一个组织体,其利益相关方众多,企业发生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后,若处理不当,极易演化为群体事件、公共事件,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频繁发生,将会引起利益相关方对CSR正当性、合理性的质疑,影响利益相关方的认知,消磨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CSIR事件频发,涉及广泛
为推动更多相关方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2019年9月,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正式启动“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评选工作,一方面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警示和参考;另一方面,推动更多企业重视和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每月初,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上个月发生的CSIR事件,从中筛选20个候选事件,随机邀请9位研究中心智库专家进行匿名投票,按总得票数由高到低评出月度 “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
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公告、主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央视、中国青年网、中国质量新闻网等官媒;中国消费者报、中国安全报、中国食品报等行业媒体)以及搜狐、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等渠道;覆盖的对象包括在中国经营或在中国提供产品服务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从2019年9月至2023年12月,共评选出“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510件。从事件涉及的领域看,消费者责任领域事件最多,共计发生135件,占26.5%;其次是守法合规(100件)、安全与健康(75件)、商业伦理与责任治理(58件)、公平运营(55件)、环境责任(52件)和员工责任(35件)。
图: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涉及领域(单位:件)
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类型看,群体性事件(指该事件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共计116件(占22.7%),个体性事件共计394件。其中,被监管部门罚款的事件有149件,因分(子)公司(含控股子公司)社会责任缺失而上榜的事件有116件,出现人员伤亡的事件有39件,多项违规“数罪并罚”的事件有34件。
图: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类型分布(单位:件)
图: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涉及部分议题情况(单位:件)
近半群体性CSIR事件涉及消费者责任
相较于个体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群体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虽然总量少,仅占22.7%,但其牵扯众多企业,影响面更广,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也更大。
在群体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中,涉及消费者责任领域的事件有56件,占48.3%,占比远超其他领域。
进一步分析发现,群体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具有非常明显的隐蔽性和长期性。上榜的群体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大多是由国家或当地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的食品药品不合格、产品质量不合格等事件,或者是由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这些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方面说明该行业相关企业整体上缺乏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重视,只关注自身利益和短期目标的实现,忽视其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多个企业频繁发生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将对其他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图:群体性CSIR事件涉及领域(单位:件)
除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特征外,群体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还具有投机性和从众性,这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最为明显。2020年-2022年,发生多起商超哄抬物价、药房哄抬口罩价格、非法制售口罩、核酸检测机构被吊销执业证书或整改等事件,其中不乏永辉超市、大润发、家乐福等知名品牌。
难以抑制的冲动: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
就单一议题来看,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类事件上榜频率非常高。在510件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中,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类事件共计63件,占12.4%。
数字时代,数据为王。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却愈发凸显。许多互联网平台未能合法采集用户信息、妥善保护用户的隐私,导致用户数据滥用问题日益严重。
2019年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在北京举行“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拉开了APP治理的大幕。
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例,2019年至2023年,工信部连续4年组织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督促7722款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2599款、下架646款App,对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索取权限等行为保持高压震慑。
从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类事件的类型看,入选的群体性事件有34件,个体性事件有29件。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持续高压整治的大背景下,仍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以身犯险”,如金山办公将用户材料用于AI训练引争议(2023年)、B站二次元活动不经提醒上传用户真实照片(2023年)、深信服“监控员工系统”风波(2022年)、滴滴出行因隐私安全被下架(2021年)、新浪微博App数据泄露被工信部约谈(2020年)。
从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类事件发生的行业看,ICT行业发生43件,其他行业发生20件,说明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类事件并不是ICT行业独有,数字化时代不同行业都有抢占数据的“冲动”。如星巴克等三家餐企因过度索取个人信息被约谈(2023年)、尚德机构被曝5分钟抓拍一次居家办公员工(2022年)、名创优品等店铺非法采集人脸信息(2021年)、中信银行泄露客户隐私被立案调查(2020年)。
图: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类事件行业分布
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体面工作“任重道远”
员工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比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更能轻松地识别企业的伪善。在当下,“打工人”“内卷”等字眼频繁出现,前者是充满辛酸的调侃,后者说明了竞争的激烈。员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尊严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的第八条——“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指的是促进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企业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真正着眼于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和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一种平等、民主、愉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那些能够维护好员工的尊严和权利的企业,才能激发员工创造力,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不仅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业绩上扬,更在共享发展中让员工的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在“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评选中,与“人本”相关的事件被归为两个维度:安全与健康、员工责任(不包括安全事故)。在510件事件中,出现人员伤亡的事件共计39件。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到“生产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要不断提高安全责任管理意识和能力。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人格尊严不能被忽视甚至被侵害。
其他与员工责任相关的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共计35件,主要包括拖欠工资及社保(13件)、违规辞退(6件)、体罚与精神折磨(6件)、加班(5件)以及其他领域(5件)。涉事企业多为知名品牌,如蔚来员工曝加班近500小时进急诊3次(2023年)、奇瑞高管要求规避法律风险想办法加班(2023年)、山姆会员店要求促销员1天只能去2次厕所(2022年)、西门子南京工厂加班超时被罚(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员工拒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2020年)等。
图:员工责任类事件涉及的议题(单位:件)
金融机构管理失范,违规行为频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统一负责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在推进强国建设中,金融的作用无疑更加凸显。同时,会议提出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释放了强监管、严监管的信号。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金融机构在合规运营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部分银行在贷前审查、风险防控、金融信息统计、员工行为管理等合规运营方面发生违法违规事件;保险和证券类金融机构存在业务数据不真实、违规销售金融产品等问题。
据统计,2023年1月1日至12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包含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1796家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2033张罚单,罚没总金额23.91亿元。
在“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评选”中,守法合规领域共发生116件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其中,金融业占44件,且多为大额罚款。
事实上,相比其他行业,金融行业的合规体系建设相对领先。在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调研评价的汽车、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医药五个行业中,金融行业的合规体系建设水平最高,调研金融企业大都建立了合规体系。然而频发的违法违规事件表明,将合规体系真正建设为合规运营能力,金融企业还需要不断修炼内功。
违背商业伦理,侵犯弱势群体权益
一般而言,商业伦理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商业伦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功能、责任和义务,基于诚实、公平和正直的价值观,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然而,由于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利益相关方与企业之间的力量不均衡,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取不道德的行为,侵犯弱势群体权益。
在510件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中,涉及商业伦理的事件共有53件,其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最多,有19件,如国泰航空空乘歧视非英语旅客(2023年)、小天才儿童平板电脑被爆出涉黄涉暴内容(2022年)、椰树集团“低俗” 广告遭调查(2021年)、汉堡王偷工减料篡改产品生产日期(2020年)等。
其次为平台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侵犯用户权益,共有15件,如58集团涉嫌大量贩卖毕业生简历(2023年)、抖音涉黄被罚(2021年)、外卖骑手被平台用算法催逼引争议(2020年)等。
图:违背商业伦理类事件涉及的相关方(单位:件)
部分企业违背商业伦理,不仅侵犯了相关方的权益,还会在全社会传播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如性别歧视和侵犯女性权益。在这个议题上,共有7件事件入选“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这7起事件暴露出部分企业缺乏性别平等的意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议题,反对性别歧视、推进性别平等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任何情况下,性别歧视都会限制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发展潜力。涉事企业应重塑企业价值观,推动包括企业文化、职场等多方面的性别平等,改变性别刻板印象,这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小尘4x/图)
管理失效,社会责任尚未融入日常运营
随着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治理,在董事会建立社会责任委员会,明确社会责任议事规则,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根据南方周末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62%的上榜企业建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ESG委员会;38.7%的上榜企业制定了CSR/ESG/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完善社会责任治理体系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日常运营,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对社会责任议题和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日常监控和监测。在发生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时,应快速修订企业制度和程序进行纠偏。
在510件社会责任缺失事件中,因分(子)公司、参控股公司发生社会责任负面事件而入选的事件有116件,占22.7%。可见,这些企业并未将社会责任理念落地,也未建立社会责任监测和纠偏机制。部分企业有明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体系,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其下属公司依然出现了违规事件。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基层单位出现了“失效”现象。
此外,在过去的5年中,有部分企业多次入选“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其中,中国知网(2021年1次、2022年2次、2023年1次)、B站(2020年-2023年每年各1次)两家企业上榜4次,星巴克、蔚来、百度、中铁(均为下属企业)4家企业上榜3次,中国银行、椰树集团等26家企业上榜2次。
个体事件中多次上榜的企业(小尘4x/图)
建议:提升认知,多方共治,着眼风险
鉴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影响以及多发的特征,未来如何管理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管理层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
首先,要正视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复杂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在发生机制上都非常复杂。在事件类型上,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既有“非法-不负责任”行为,也有“合法-不负责任”行为。虽然部分事件并未明显违反某项法规,看上去不是企业的必尽责任,但是却冒犯了大众共识,违反了社会对企业的道德期待。从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发生的机理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又有中观层面的组织因素,还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还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完备、责任声誉良好的企业依然会发生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企业管理层,都需要关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管治。
其次,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治理需要政府、媒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消费者等相关方的共同行动。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复杂性,单一主体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管治,既需要政府加强立法、严肃执法,也需要媒体、消费者发挥积极性,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给予曝光和监督,还需要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等在全社会倡导和推动社会责任理念,营造一种负责任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第三,企业需要着眼未来,管理未来的风险。近年来,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VUCA时代)逐渐增强,对风险的管理愈发重要。2023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提升远见和洞察力,管理未来的风险,减少甚至避免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发生。
致谢与升级
自2019年9月,南方周末启动“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评选以来,该项工作得到了研究中心智库专家的大力支持,约50位专家在幕后持续参与事件的推荐、评选和点评,他们不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在此,对各位专家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表示感谢!
在每月评选十大社会责任警示事件的基础上,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天丽副教授及其团队紧密合作,连续4年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警示报告》,对年度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进行系统回顾、综合分析、建言献策。相关报告可在善择网站(善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云平台(csr.infzm.com))进行下载查阅。
在连续5年开展评选、分析的基础上,2024年1月,南方周末停止了“月度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评选工作,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该项工作进行升级,正式上线了“善择-上市公司ESG风险跟踪”平台,追踪A股、美股、港股6000余家中国上市企业的ESG风险,开启智能化、自动化的周更模式,并在南方周末社会责任栏目开辟善择ESG风险追踪专题,公布上市公司ESG风险周报。
南方周末研究员 孙孝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