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变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清末民初间中国社会的变迁最为剧烈。清末民初期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中国迈开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步伐。在政治方面,中国进行了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转型。中国从秦朝开始进入专制社会,一直到清朝。自从鸦片战争后,一些有志之士发掘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单单是毒品这么简单,渐渐发觉到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例如徐继畲——政治现代化的最早倡导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畲出版的《瀛环志略》,率先突破根深柢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将中国定位于世界的一隅,引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纪录了当时世界以民主政体为主导的各国各类政体,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理念。同时徐继畲这本书:《瀛环志略》传播了西方政治的价值体系,使徐继畲成为了中国认识和传播西方价值体系的第一人,这本对通过选民的选票取得合法性的各国民主制度推崇备至,在黑暗的东方专制大国点燃了幽微的民主烛光。从此,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民主共识初步形成。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此时民族资本阶级获得初步发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甲午战争的战败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康有为和梁启超率领着维新派上书光绪帝,并获得光绪帝支持,开始宣传西方资本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管理制度,想要效仿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使国家富强。这是中国民主第一次与专制的交锋。但是由于民主维新力量过于弱小,以慈禧代表的顽固派手握重权,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结果1898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但是这次戊戌变法,维新派的献身为民主,进一步发展了民主共和概念,使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具有十分进步意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于是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于是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立责任内阁”等一系列措置。
1909年清政府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谘议局,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预备立宪”也是西方“宪制制度”在中国的最初试验,表现了民主已深入人心。中国的“预备立宪”本来也是一场的准备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但因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又陷入到了一场农民造反的混乱之中,使中国刚刚开始的“预备立宪”宣告失败。辛亥革命后,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联省自治运动,这是联邦政制在中国的实现。联邦制共和国是多中心的统一国家,其主要特点是:联邦是全国公民永久性的共同体各构成单位是主权的组成部分;联邦与各构成单位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具有共同权力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联邦与各单位之间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联邦制是限制政府权力的制度,联邦制把权力合理划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使社会形成多个政治中心;联邦制是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制度,它在统一国家中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
19211922年是联省自治运动的高峰时期,许多省自己制定宪法并依据省组织,省宪法,省议会在行动上确实开展自治运动。1922年湖南宪法正式颁布,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付诸实际行动的省议宪法。同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决议案,明确宣布中共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建立中华联邦制共和国。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在20世际最有价值的尝试,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根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也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即联邦制共和国只有这样才会因此改变专制。在经济方面,中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19世纪中期时,中国那时候还是封建的小农经济,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形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迎来了崭新的格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等意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据,以“师夷长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客观上来讲,洋务运动又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获得惊人成就,相当程度上刷新了中国面貌,为中国现代工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转型。然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却以失败结尾,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却不改变制度”;除此之外洋务运动的官办方责任意思淡薄,且企业效率低下,而且企业管理层拥有着绝对权力却普遍腐败,同时,最大的弊端是企业的官办方还排斥市场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专制制度,难以实现民族真正的强大。洋务运动失败后,经济再次低落。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即一战时期,中国的民间资本企业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因为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的侵略,官僚也放宽了对民间企业的管理。这就使得一大批爱国人士开始了实业救国,比如:张謇等人实业救国,使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阵短暂的繁荣。但一战过后,列强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经济又开始进入萧条时期。文化方面,中国从独尊儒术向多元文化转型。在转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民主科学为价值,努力推动实现现代化文化的转型。清朝末年,在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中国新型知识分子不断涌现,一些士大夫转化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而新型学堂的开设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在晚清时期还派出大批知识分子出国留学,这成为中国现代化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预备立宪期间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更加庞大,明国初期,北京政府时期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而在社会变迁涌现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他们这批知识分子倡导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而且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学说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高举“主张科学,以人权为核心,追求真理的科学真理”的旗帜,是中国从传统旧文化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转型。
通过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同时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时代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时代所淘汰。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调 整自身的政策和方向,让自身落后于他国。因为从清末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落后就要 挨打。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更要支持国家的 建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关注关心 国家民运,心系社会发展。未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