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这里的“实践”包含感性现实,它是作为一切认识的源泉的感性活动的实践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_本质实践人类社会是什么意思_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

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_本质实践人类社会是什么意思_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恩格斯

·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这里的“实践”包含感性现实,它是作为一切认识的源泉的感性活动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与外部感性的对象世界直接相关。

·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自由自觉,马克思把实践视作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有自由的创造性、对生物性需要的超越性、能动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性;费尔巴哈的实践是不自由的单纯的动物式的谋生活动,他仍然用抽象的理性和意志规定人的本质。

·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历史性,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史,在费尔巴哈那里是宗教观念的发展史,而在马克思这里历史性是人的能动实践的本质规定,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是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社会性,他的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个人的实践也具有社会的性质。

· 马克思的“实践”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本身,它表明了人的本质的两方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 马克思的“实践”具有辩证法的发展形式,即具有通过对象化直到异化来实现自身、通过自我否定来肯定自身的意义,它赋予自身辩证的规律性。

1.感性学

·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应该在感性的基础上统一为一门科学,人的感性是对“真正本体论的本质”的肯定,人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然界、感性。

· 在感性的意义上,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主体和客体都是同一的。

· 马克思不像费尔巴哈那样着眼于单纯的感性直观,而是强调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工业和私有财产的运动,从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考察人的感性,比如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异化感、对劳动过程的陌生感、在劳动中沦为非人的压抑感。

· 从异化了的感性中,马克思看出人与自然未经异化的关系,即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私有制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其中的感性变得片面和狭隘,异化使人失去了人的美感,人的感性的全面丰富性被唯一的感觉,即对财产的“拥有感”取代。

· 马克思认为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 费尔巴哈只是把感性的人看作“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是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 马克思用“现实”、“生产活动”、“物质关系”等概念来表达“感性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创造和生产是现实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第二个事实”是为满足生存需要所需的活动和工具又产生新的需要,由此形成了“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三种关系”是人的生产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马克思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的生产”。

·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不是一种静止的直观形式,而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活动过程,有丰富的内容,也有自身矛盾带来的片面化和抽象化趋势,体现为一种自我异化并在实践中扬弃异化的历史。

·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的丰富的现实内容的“质料”之上,思想、观念、意识都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的产物,(作为感性“质料”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 只要描绘出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像经验论者认为的那样是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像唯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在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中创造着历史的人,而不是和人与人的活动抽象对立的物质对象。

2.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属性,它考察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感性的发展过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以是创造性的、不可逆转的。

·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描述的是人的自由的规律,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就是人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现实活动;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受到了黑格尔“历史是自由意识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影响,但马克思考察的是自由意识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即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

·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时间哲学,是一种指导工人阶级争取自己的解放的武器,它不再只是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而是价值论、伦理学。

· 对于异化的扬弃之路来源于异化本身,资本主义通过高效率的工业生产为自己的被否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条件。

· 人的感性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由内涵丰富的具体劳动变为单一的抽象劳动(“社会一般劳动”),由此形成商品的价值尺度,并用这种一般尺度规定劳动本身,形成劳动力的价值与剩余劳动价值之间的分离和对立。

· 普遍的公民自由权利没有停留于抽象形式,而是在感性生活中实现出来的前提条件,这引发了无产阶级对现实自由的强烈追求,而追求真正自由的感性手段是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应当被扬弃的,将会下降为人的本质的一个不再占主导的方面,《资本论》实质上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本质。

· 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展现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提供了一种逻辑的理解,这就是“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在方法论方面最重要的特点。

3.辩证法

· 马克思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它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挥了它对一切现存事物进行批判的作用。

· 马克思的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这些规律都是表述历史进程的,而不是脱离人的社会历史的客观世界的抽象运动法则,辩证法所对应的客观世界是作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体的感性世界。

· 政治经济学有两种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前者是历史的方法,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这只是经验归纳的事实描述,而后者是逻辑的方法,立足于抽象概念按逻辑整合历史事实,使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这样才能深入到历史的本质规律。

· 事物的概念本质只有在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结束时才清晰地显露出来,借此我们可以对整个历史作出合乎逻辑的描述,展示出历史的内在规律性。

· 马克思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黑格尔所创立的辩证逻辑,它从形式上表现为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三阶段上升过程,但实质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原则,而此原则只有从人的立场上看才有意义。

· 自我否定、自我异化、异化的扬弃是历史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是自由的原则,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自由的法则、历史的法则,“辨证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 “自然辩证法”只有从人的角度看才有意义,它本身不是实证科学的原则,而是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的原则;历史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制约。

· 自然界以人为目的,在人身上第一次达到了自我意识;由于人体现和实现了自然界的本质潜能,即物质世界的自由自发的能动性,所以自然界可被视作人借以发生和生长的“无机的身体”。

· 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 马克思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人类中心主义是唯科学主义的一种形态,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是对唯科学主义的超越,其目的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上一篇: 毛概期末备考划重点
下一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判断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