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根据老师画的重点,整理的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唯物论1

根据老师画的重点,整理的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论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世界存在的本原是物质构成。

5.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二)辩证法

7.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8.事物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矛盾的特征

矛盾具有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阶段上各有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换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0.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量。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1.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和概括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先验论,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13.真理的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讲,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达到的认识广度是有限度的;二,对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上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

14.价值

价值是指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5.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6.意识形态的构成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地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17.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地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地全过程,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

18.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

19.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2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1.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政治经济学

22.商品二因素

价值与使用价值。

23.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4.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25.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6.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

积极(第一,自发地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2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2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9.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劳动者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属的生活所必须付出的那一部分劳动。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的对称。超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

30.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不变资本是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3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

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执行生产资本职能。

售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职能。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33.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34.垄断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主导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还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35.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时期,金融资本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36.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37.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消极作用(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3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9.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对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

40.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多样性的原因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1.最崇高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42.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上一篇: 战前日劳系与「中间派」左翼(一)
下一篇: 【热点素材】2023年7月份社会热点素材及评析汇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