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战前日劳系与「中间派」左翼(一)

战前日劳系与「中间派」左翼(一)

战前日劳系与「中间派」左翼(一)所谓日劳系,就是参与过日本劳农党(1926-1928年)的日本左翼政治家、活动家集团。他们中名人辈出,如法西斯化先锋麻生久、喊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等。当然

所谓日劳系,就是参与过日本劳农党(1926-1928年)的日本左翼政治家、活动家集团。他们中名人辈出,如法西斯化先锋麻生久、喊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等。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在国内没那么出名的人,比如三宅正一、三轮寿壮、河野密、河上丈太郎、棚桥小虎、山名义鹤等等。他们作为一个中间派的政治集团,在日本战前左翼运动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旨在解释他们的「中间派」立场。

社会大众_大众社会理论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山名义鹤

这里先冒昧地下个结论。组成日劳系的一批人,他们不仅出身相近,经历也相近,而且不少人本来就相识,基本就是麻生久在内扮演重要角色的集团。其中不少人,因为出身于世家、财主,在年轻时就已经算是「名士」(学者评价)。在大学时对理论的学习,可能使他们在理念分析法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旧日帝对左翼异常严苛的环境又使得他们倾向改良主义,而非时时坚持革命派的立场。他们在观念上倾向「马克思主义」、手段上却倾向改良主义乃至于机会主义:这种性质使他们不可避免产生一种要立在,作为马列主义革命党的日共、与作为倾向社会改良主义政党的社会民众党,二者之间的「中间派」的感觉。这就是日劳系「中间派」立场的主要来源。下面阐述日本劳农党这种「中间派」立场的具体由来。

一、麻生久等人的“中间派”立场

1924年,「日本劳动总同盟」①年度大会召开。这次「划时代的」大会上,一致采纳了代表日本工人运动新方向的宣言。以下是宣言的摘录:

「我国的工会运动应当已经从少数人的运动,转而到达了面向大众运动的一阶段。从来对改良的政策消极的态度,必须改为积极地利用之(改良政策)。虽说比如通过资产阶级议会,(实现)无产阶级根本的解放,那样的期待是丝毫没有,但是也应该在普选实现后,通过有效地行使选举权,在获得政治上部分的利益的同时,促进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自觉,又在国际会议方面慎重地考虑其对策,以此为我国工会谋图发展。

我等依照阶级利害的一致,(实现)分立的工会的合并是自不用说,也必须发挥工会运动的本来面目——应当谋图未经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团结,向着获得现实的利益这一结局目的而迈进。相信我们觉醒于明澈的判断力与阶级意识的、战斗的工会成员,即使利用了支配阶级想要为了钝化劳动阶级革命的精神而大兴的、改良的政策,也断然不会堕落。

我们誓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今后虽然必须响应随时而变的敌友关系而变化其战术,然而与此同时,即使如何地为了现实、在政策上发生变化,在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精神这一点上,也会丝毫不变。」

当然,现在的人们知道,在同一篇大会宣言中,既出现要求「积极地利用改良政策」、「获取现实的利益」、「有效行使选举权,争取政治上的部分利益」的语句,又出现了「资产阶级议会无法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解放」、「无产阶级解放的精神丝毫未变」的主张,其原因在于西尾末广等较为倾向改良主义的、「右翼现实派」干部,与锅山贞亲等主张康米主义的「反干部派」双方激烈争端后的妥协。而「方向的转换」,指得就是不久前,工人运动中无政府工团主义派与革命主义派先后败落之事。当时也在劳动总同盟内的麻生久对此是怎么看的呢?他当时撰写了一篇「二个的偶像——不要搞错了转换期的方向」。

「在这次大会中,「现实」所谓之事频频成为问题,是主张其宣言上的精神也从空想的理想主义退却下来,运动也要立足于现实。我对运动需要立足于现实之事没有丝毫的异议,从来也是一直像这样主张的。但是现在……特别地,「现实」所谓之事成为了问题,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曾经是把理想偶像化而使运动犹如陷入空想,现在把现实理想化,于是又使得运动的革命的精神消亡之事。不用现在才说,工人运动不只是维持、改善劳动条件的运动。这些点也是宣言中所明示的。但是今后特别地宣言要立足于现实,事实上采用改良的手段,那么实际上运动必将右倾,不可避免要使改良的运动(倾向)强烈起来。就像人类是环境的孩子一样,不必说运动也难逃环境的支配。即使是被称为那革命的精神丧失了,逐渐地运动向政府与资本家靠近,那时经由改良的手段,甘甜的蜜汁垂落时,谁也想保证得了不失去那革命的精神。况且运动倾向于现实的偶像,到了第一是现实、第二还是现实这样事情,就是论外了。

我向着今后依照这一宣言,想要展开实际的活动的中央委员诸君,今日不得不发此警告。」

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麻生久试图立足于「现实的立场」的同时,又反对变工运为改良主义运动,属于是很中肯的、「总同盟」内左右两派间的「中间派」地位。

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大众社会理论_社会大众

「总同盟」海报

麻生的中间派立场不只是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1925年3月受右派掌握的「总同盟中央委员会」要求开除「关东地方评议会」的左派六人、并行解散由左派工会组成的关东地方评议会,借以打击左派,而「被除名派」(左派)以评议会为中心,组成刷新派与右派对抗,最终招致1925年5月27日,「总同盟」将32个左派工会开除,这就是总同盟第一次分裂。

当时麻生久所主要活动的「矿夫总联合」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据同在这一工会的加藤勘十回忆,当时包括麻生在内的他们,出于反对分裂的立场,一直反对「总同盟」除名左派,为此甚至商量到要脱离总同盟自立,「不可以采取违背自己阶级的良心的举动」,只是后来受人劝阻放弃了这个想法,以至于双方都落泪了。反对「总同盟」中央的右派干部独走,又不情愿脱离总同盟加入康米主义的评议会②,这大概就是麻生当时的立场。到这里,无产阶级运动的左派——拥护或同情日共、信仰康米主义的人们(例如「评议会」),与无产阶级运动右派的人们——坚持反贡主义、手段上倾向社会改良主义的人们(例如总同盟),其势力都已经基本成型了。(注:尽管日共要到1926年才第二次建党。)

社会大众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大众社会理论

就算不反对「总同盟」中央的右派立场,麻生本人在总同盟内的地位就比较尴尬。麻生久、棚桥小虎等人,都是在大学师习了左翼理论,于是受感召,抱着一种要「指导工人走上正道」的想法,投身于工人运动之中的,在总同盟不可避免地与西尾末广、松冈驹吉等工人中自发脱颖而出、学历上远远不如麻生等人的工会干部产生一些矛盾。比如西尾末广就不喜欢,他称为「抽象论」、「观念论」的理论的指导,而很崇尚实际的经验主义。而早在1921年,因为棚桥小虎撰写了一篇反对日式无政府工团主义、鼓吹加入工会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展开街头斗争的名文——「回到工会来」,大杉荣等无政府工团主义者便与棚桥、麻生这些从大学出来、以社会主义指导工运的人结仇,发起「知识阶层排斥运动」,结果到1921年7月总同盟东京联合会第二次大会时,棚桥小虎被从主事的位置赶了下来,麻生久的工运场所被限定在矿夫总联合之内。虽然无政府工团主义运动随后不久就陷入衰落③,但是麻生久、棚桥小虎等人面对的还是西尾末广、松冈驹吉等工人出身的干部,他们参与工会活动的初衷大抵就是自发地为工人在劳动争议中参与协调、争取利益,而不情愿接受外来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指导。学者中村胜范就认为,此后麻生久等人执意组建「日本劳农党」,以「中间派」身份从「总同盟」、从右派运动中脱离出来,部分原因就在于:

「…总同盟的领导权,被学历只到小学校⑤的职工的西尾末广、松冈驹吉确保着。三轮寿壮、棚桥小虎等人对在总同盟内也是地位不如西尾、松冈等人,无产政党里也是地位不如(西尾、松冈),感到不愉快。」

麻生久等人明明身处西尾、松冈等右派工会干部在总同盟中央十分强势的总同盟之内,却又不喜欢受西尾、松冈等人指导,这种「中间派」立场一直持续到此后「总同盟」决议离开劳动农民党,这一重大事件前后的无产政党大分裂时期。

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大众社会理论_社会大众

大杉荣(1885-1923年),日本思想家、作家、记者、社会运动家,代表性的无政府工团主义者,东京大地震中遭到日警杀害

由于吸取了1925年各大工会、农会组建的「农民劳动党」因为被指责通共,在成立后3小时就遭到帝国政府解散的经验,1926年由「总同盟」、「日农」⑥等,七个立场为右派或中间派的工农团体组建的劳动农民党,其中央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将康米主义者排除在外。然而随着「日农」等工农团体的左倾,康米主义者通过「日农」等设立的地方支部大量流入党内,这让意图组建温和左派政党的「总同盟」非常不满,于是于1926年10月决议退出劳动农民党。此时,「总同盟」发表了「有关退出劳动农民党的声明书」:

「本来劳动农民党在其创立的当初,是商定了要抑制共产系势力的。因为与那康米系势力共事,就不会有谋图党健全实际的发展的缘由,这是创立委员之间所确保的。因而之前7月26日的第三次党中央委员会上,直到党的基础确立之前,应当排除共产系四团体的一切势力之事,是全场一致得到通过的。然而在这之后,日本农民组合却违反了上述的决议,与所属于那四个团体的人共同组织党支部,而且尽管(有)党中央对中止(这一行为)的劝告,还去参与了共产派提倡的议会解散请愿运动,一点也不遵守党的纪律,再加上在之前10月10日到21日,其扩大中央委员会上又决议对康米四团体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日本农民组合)对排除共产系毫无诚意之事就十分明了了。

也就是,作为党构成重要分子的农民组合,与我总同盟,在所谓排除康米系的根本的重大之问题上,其意见存在分歧之事是分明了。因此,因为协力一致、谋图党健全的发展是无望了——这样的事实逐渐明了,以至于我们从与总同盟有关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断然脱离。

我们,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拒绝与共产系势力组成共同战线;在指导精神与实际政策上,与大体倾向相同的势力谋图相互合作,则是紧跟着我们全国大会的精神的,同时,(我们对以上也是)作为促进我国无产阶级运动健实的发展之物坚信不疑。」

此后除「日本农民组合」外的六个最初的工农团体都退出劳动农民党,该党向康米主义者完全门户开放,于是在1926年12月第一次大会上正式被日共派掌握,事实上该党以后也成为了日共的合法马甲。「总同盟」等日本无产运动右派则联合起来,于1926年12月4日建立社会民众党,但就在这之前,麻生久等人突然宣布从总同盟中独立出来,开始组成自己的中间派工会、农会势力,自建政党,并最终于1926年12月9日成立日本劳农党。而日本劳农党,就是日本战前中间派左翼势力的第一次成型,也是中间派左翼的源头。那么麻生久等人为什么要突然从无产运动右派中分裂出来呢?这一原因,实际上就是中间派左翼的源流。

大众社会理论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社会大众

「总同盟」宣传海报

当时在一篇名为「日本劳农党创立的经纬与杂感」的通信记事中,就描述了总同盟内部,面对急速左倾的劳动农民党的两派意见:

「总同盟内在第一次无产政党当时,就大致流传着两种观点。那就是在排除共产系的根本方针一致之外,就其态度、手段、限度存在不少的差异。那就是以矿山系为首,关西的中川、藤冈等人,关东方面的望月⑦、岩内等人主张积极政策,坚持自己支持劳动农民党的立场。第二就是以松冈、赤松⑧等人为中心的关东同盟的多数,则是消极政策——主张「第一时间脱离」的人们在那。就像这样,总同盟内两种流派不断交错、经常在暗地里对立,然而每日都在向不同的倾向发展……」

这里的「矿山系」中,自然也有麻生久的一席之地。总同盟的会长铃木文治在1926年10月指出,麻生久是支持先留在劳动农民党内,与「日农」中不是日共派的搞连携,而不是马上离开的。跟麻生久同在「日本矿夫组合」(「矿夫总联合」1926年改称)活动的加藤勘十也回忆说,他在突然得知总同盟脱离的时候,就反对这种「少数干部的专制行为」,并与其他意见相合的人商议,要搞串联反对这种行为。在各地与「日农」关系密切的「日本矿夫组合」,也激烈地批判总同盟这种离开劳动农民党的行为。麻生久自己就劳动农民党,在同年的著述「无产政党是什么」中规定劳动农民党是「合法的、大众的政党」,希望实现一个排除左派的无产政党。

那么这一政党应该怎么形成呢?他认为要与本文后述的、日农中的「右派」联合,从劳动农民党中再把左派驱逐出去,这被他称为「积极论」。这种「积极论」的支持者,就是虽然在反贡的立场上一致,但是反对无产运动右派独走、脱离劳动农民党的,总同盟中的「中间派」。

大众社会理论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社会大众

日本工人运动

就在同时,总同盟在1926年11月4日、5日接连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来协议,而经过吉野作造、安部矶雄、堀江归一三名博士提倡,各方开始了组建右翼无产政党的具体行动——11月20日又组建了政党的结成协议会。眼见自己再不行动,等于留在总同盟内一起自动进入这个右翼无产政党,此前摇摆不定、本来对组建该党还殊为热心的麻生久终于下定决心组建新党。毫无疑问,其他后来决定去脱离、这一组建右派新党的动向的人也有相似的看法。11月23日,麻生久、须永好⑨、三宅正一⑩、三轮寿壮、望月源治、岩内善作、加藤勘十、藤冈文六、安芸盛等共二十七人在芝协调会馆聚集,发起了日本劳农党结成意趣书,其内容如下:

「亲爱之全国同志诸君!现在我们想要向停滞的、浑浊的无产阶级运动投下炸弹。时机来到了!想要确立无产阶级运动正道的同志请前来协力」。

西尾末广作为总同盟的重要右派干部、无产运动右派的一员大将,评论这种分裂的动态是「晴天霹雳」,可见麻生久等人分裂的突然性。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如此表达自己对日劳系脱离右派新党动向的分析:

「当时总同盟内松冈、西尾等工人出身的(干部)大得势力,(麻生他们)大概存在着一种指导权从知识分子移向工人的不满。而在思想上,麻生君也还是不能完全接受社会民主主义。

而使得结果更火上浇油的,是因为麻生君指导的矿夫总联合势力不振,基本没给本部交会费。但是运动的现场都是相隔很远的地方,为了工会运动的推进需要很多费用。(这下)势头变成(要)依存于总同盟的支出,主管财政的却是主事兼会计的松冈君。对于不交会费却尽是要求总同盟支出,松冈君不快是当然的。就这样一点一点不满在堆积。」

这里的「社会民主主义」,应该指的是西尾自己带社会改良性质的温和左翼思想(这点这里不谈),不能用现代的意义来理解——而不如理解为麻生久不愿与左派、右派中的任何一派共事,这一点下面有介绍。但是双方因为人事(工人出身的干部居于上位)与财政,其之间的积怨,确实也是一直在不断地增加。

另一方面,麻生久所主要活动的矿夫总联合势力不振,这大概也使得他在总同盟内的地位不会太安稳。而全国之内也都有工会、农会,同样反对总同盟上层突然退出的决定。总同盟内日益反对右派干部的指导,却身处无产运动右派的阵营之内——这种中间派立场终于迫使麻生等人做出了自立一方的决定。

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社会大众_大众社会理论

吉野作造

在中间派新党组建的漩涡之中,最为中心的就是麻生久。对于麻生久来说,准备结成右派新党的人中,有不少是自己的恩师、前辈、友人。因此,他决定分裂前后,有杂志就评价他,今后要与「恩师吉野作造博士」相对峙、「与作为工会干部,十年间以兄事之的铃木文治君」相对抗。

「显露你本来面目的事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了。与安部(矶雄)、堀江(归一)、铃木(文治)等这界的先知相对抗,新进的你与你的同志们,果真会展开怎么样的新局面呢」

决心开展分裂活动后,除了工会方面的事宜,麻生久还打算秉着「大义名分」来证明自己。麻生久首先就向自己曾经担任过记者的「东京日日新闻」,泄漏了铃木文治、赤松克麿二人收了贵族院议员有马赖宁的日元的消息,以这种挖黑材料的方式,证明这个右派新党对「阶级的对决」是暧昧的、不积极的。

总同盟方面,或者说准备结成社会民众党的人方面,对于麻生久这一此前支持组成新党、后来又转为反对的态度,是觉得不可思议的。昭和二年的总同盟大会报告书中,申明:

「像麻生君,是(达到了)与铃木(文治)会长一起同行、(又)劝诱吉野博士作为新政党的助产士奋起的程度。也就是他们这次的举动,是呈现出了对自己之前做起来的事情,自己又去非难攻击、还因此变得自鸣得意,这样滑稽可笑的景象。」

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无疑更加体现出麻生久作为「中间派」的立场。

社会大众_大众社会理论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总同盟」战前史

1926年12月3日,对麻生等中间派搞分裂忍无可忍的「总同盟中央委员会」决议开除麻生久、加藤勘十等12位成员,并决定开除「日本矿夫组合」、「关东合同劳动组合」、「关东纺织劳动组合」——大约7000人脱离了「总同盟」。对此为了表明支持日本劳农党,「日本矿夫组合」、「关东合同劳动」组合等也决定自行脱离,当晚发表了脱离声明书。12月4日他们在「日本矿夫组合」集合,决定成立「日本劳动组合同盟」(组合同盟)。12月7日又决议成立创立委员会。就在12月8日「劳农总联合准备会」召开后,日本劳农党于1926年12月9日宣布成立。

这样,再加上12月4日成立的社会民众党、平野力三的日本农民党,日本一下子就出现了左翼的劳动农民党、中间派的日本劳农党、右派的社会民众党、极右派的日本农民党,足足四个全国性的「无产政党」。对于这些「新兴无产政党」,世人一时感到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各个无产政党之间又展开骂战,指责对方是极右派、极左派、幼稚的右派、幼稚的左派,左翼阵营内部就发生了严重的混乱与分裂。

对此,「东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发出警告:

「无产政党如此的分裂,不过是……怯于第一次劳农党的解散(这里指农民劳动党),在想要打着征伐康米党旗号,打压新兴势力的法律、治安维持法的威逼下吓得缩成一团。呼吁着要取消镇压法令中最甚者——治安维持法的无产政党,(却)被其吓倒了,彻底地中了制定普选法与治安维持法的旧势力的计,让人觉得很滑稽。」

①日本战前最大的工会联盟,1912年成立,1921年改名为「日本劳动总同盟」,1920年代中期开始持温和左翼立场,秉持反贡、反激进理念,1940年并入产业报国会。

②全名日本劳动组合评议会,是1925年由被总同盟中央除名的左派工会组成的工会联盟,受日共派影响很大。1928年4月10日被勒令解散。

③1922年11月主张工会集合起来、工会联盟内采取中央集权方针的总同盟,与主张工会自由联合的无政府主义系工会,在「日本劳动组合总联合」的创立大会决裂,此后无政府工团主义势力迅速衰落;受到个人英雄主义斗争方式的不利、苏联的建立,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日警杀害无政府主义运动家大杉荣等事件冲击,此后日本工运主导权转入社会主义者手中。

④日语中,「劳动组合」指的是工会,「农民组合」指的是农会,工会联盟的名称有「同盟」、「联合」、「评议会」、「会议」等,不一而足。而「无产政党」指的是,旨在为工农大众争取利益的、合法的「左翼政党」。

⑤小学校,日本战前学校学制中最低的一级,六年制。当时日本可以上大学的人非常之少。

⑥全名「全国农民组合」,日本农会联盟。1922年成立,在佃农斗争高涨的日本发展迅速,1926年前是日本最大的全国性农会。1926年平野力三为首的极右派农会脱离后,主导权落入日共派手中。1928年与中间派农会「全日本农民组合」合并为全国农民组合。

⑦望月源治(1902-1961年)。1919年在石川岛制船所入职,参加了同厂的劳动争议,从此投身于工人运动之中。1921年一度入狱,出狱后参与指导了不少工人运动,1925年就任「总同盟」中央争议部长。

先后参与了日本劳农党、日本大众党、全国大众党、全国劳农大众党,但是九一八事变后趋于合流进入法西斯主义运动,离开了左翼运动,参加了「日本国家社会党」的组建。这个时候开始入职わかもと制药,还曾经作为宣传部长来往于伪满。战败后作为企业家活动。

⑧赤松克麿(1894-1955年),大正、昭和时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家,1930年代初转变为法西斯主义者。曾经参与了第一次日共,后来却「狱中转向」,变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康米主义;曾经在社会民众党中作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却又转为法西斯主义者,批判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大众_大众社会理论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赤松克麿

1926年进入社会民众党,1931年脱离社会民主党,与小池四郎、平野力三等人组建了「日本国家社会党」,但是却因为后来转向「科学的日本主义」,又与始终坚持「国家社会主义」的平野力三、津久井竜雄等人对峙。结果最终脱离党派,成立了「国民协会」,并于1937年在北海道当选众议院议员。1937年7月与各路法西斯主义者一起,组建了「日本革新党」,成为了党务长。1937年9月被陆军派遣到上海做记者。

赤松积极地协力于新体制运动,在「大政翼赞会」就任初代企划部长,但后来因为被保守化的「大政翼赞会」主流派驱逐,在1942年「翼赞选举」中作为非推荐候补落选。

战后遭到公职追放,1953年设立了「日本产业协力联盟」,两年后因癌症去世。

⑨须永好(1894-1946年),日本农民运动家,曾任众议院议员,指导了作为日本三大佃农争议之一的「强户争议」。1937年代表社会大众党当选众议院议员,与新体制运动保持了一定距离。1946年再度参与了日本社会党,担任中央执行委员,却在1946年9月10日就农地制度改革案进行质询时突然倒地,第二日去世。

⑩三宅正一(1900-1982年)。日本农民运动家、政治家,曾任众议院副议长。在早稻田大学与平野力三、浅沼稻次郎参与了学生左翼团体「建设者同盟」。1924年以后在新潟县指导农民运动,为当地佃农争取了不少权益。

1926年曾进入劳动农民党,后来作为日劳系的一员,先后参与了日本劳农党、日本大众党等。1932年当选长冈市议会议员、1936年代表社会大众党当选众议院议员,以后连续当选15次议员。1942年「翼赞选举」中,作为非推荐候补当选,后来参与了「护国同志会」的活动。战后参加日本社会党活动,却遭到公职追放。

大众社会理论_大众社会理论名词解释_社会大众

三宅正一

1949年开始,又在新潟2区当选议员。在社会党分裂时期,作为右派社会党干部,为左右两党的统一而尽力。1968年担任日本社会党副委员长、1976-1979年任众议院副议长。1980年众议院议员选举中终于落选,从政界隐退。1981年去世,当选议员共37年11月之久。

颇有趣味的是,三宅与田中角荣在一个选区,作为竞争对手的二人,田中还曾经感到惺惺相惜,表示不能让三宅落选。

参考文献

Wikipedia词条

「日本労農党の成立:中間派社会民主主義の源流」(増島宏)

「労働組合主義の形成について」(内藤則邦)

「社会民衆党の創立」(中村勝範)

「西尾末広と其の時代ーー戦前の労働運動、無産運動指導者ーー」(梅澤昇平)

「日本政治史」(升味准之辅)

由于时间匆忙,可能存在资料不足、翻译不准确、个人观点谬漏的问题,敬请读者谅解

图源:Wikipedia、Google

上一篇: 大学马克思主义知识点整理
下一篇: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