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能手机的多样性、便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青少年自身的发展是否会反向影响父母的手机使用。为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双向关系,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自尊、自杀意念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并系统分析外向性人格、感知经济压力、青少年性别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而扩展相关研究,为提升青少年自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有效建议。
2022年7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兴超教授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Youthand Adolescence上发表题目为“Parental Phubbing,Self-Esteem,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LongitudinalMediational Analy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标准化工具测量了人口学变量、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自尊、自杀意念、感知经济压力等变量,检验了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自尊、自杀意念之间的双向关系,揭示了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减少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不良影响提供指导性建议。
【刊物简介】
Journal of Youthand Adolescence是发展心理学的著名期刊。该期刊是PSYCHOLOGY, DEVELOPMENTAL领域Q1类期刊,2021的影响因子为5.625。
【综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用户的数量与日俱增。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占全体总网民数量的99.7%。虽然手机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父母低头行为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父母低头行为指的是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只顾低头玩手机而忽略了孩子的行为。研究已表明,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行为显著相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横向关系,但探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自尊和自杀意念的潜在影响及其双向关系和内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来探索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自尊和自杀意念的动态发展过程,检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探讨外向性、性别和感知经济压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
自尊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受到对他人评价的自我感知的影响。根据社会计量器理论,自尊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指标,监视着他人对自我的接受和拒绝,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评价自己。当父母被智能手机分心时,青少年会产生被拒绝感,发展出较低的自尊。此外,交易理论认为,青少年的特点可以影响父母的行为。当父母感受到育儿压力时,他们可能会使用智能手机来逃避或调节负面情绪。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养育压力,从而导致父母持续使用智能手机。基于理论和以往的横断研究,本研究探讨了父母低头行为和青少年自尊之间的双向关系。
自杀意念指与死亡有关的想法。逃避理论提出,个体的自杀意念来源于对负性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自尊较低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没有价值的,从而产生自杀意念。众多研究发现,低自尊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此外,根据社会计量器理论,自尊的发展受到他人反馈的影响。因此,有自杀意念的个体对拒绝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对他人的反馈持否定态度,从而发展出较低的自尊。基于理论和以往研究,本研究探讨了自尊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双向关系。
根据前文所述,感知到较高水平父母低头行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产生低自尊,从而导致其产生自杀意念。因此本研究检验了自尊在父母低头行为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青少年的特征与他们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彼此相互影响。因此,应该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如外向性和性别)和环境因素(如感知经济压力)对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本研究的另一个目标是探索外向性、性别、感知经济压力对父母低头行为、自尊和自杀意念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探讨了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自尊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双向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同时还探讨了青少年的外向性、性别和感知经济压力的潜在调节作用。
【研究设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自杀意念量表、感知经济压力量表和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对2407名中学生进行三个时间点的纵向调查,并且采用SPSS、Mplu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研究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低头行为与自尊呈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自尊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图1),所有变量的自回归路径在三个时间点均显著。T1的父母低头行为显著负向预测T2的自尊,同时显著正向预测T2的自杀意念。此外,自尊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交叉滞后效应。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自尊在父母低头行为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多组比较结果显示,外向性在T1的父母低头行为与T2的自杀意念、T1的自尊与T2的自杀意念、以及T2的自尊与T3的父母低头行为之间起到显著调节作用(图2、图3)。
【讨论】
本研究发现T1的父母低头行为显著负向预测T2的自尊,即父母低头行为是青少年低自尊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并强调了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自尊塑造的重要性。同时,T1的父母低头行为显著正向预测T2的自杀意念。这一新发现表明,父母低头行为是青少年自杀意念产生的一个新的风险因素。这一结果为自杀意念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自尊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双向关系,这表明二者的动态发展将成为恶性循环。
中介分析表明,自尊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提高自尊水平可能会减少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自杀意念带来的影响。多组比较分析表明,与高外向性的青少年相比,低外向性的青少年感知到较高水平的父母低头行为之后更可能产生较高的自杀意念。此外,具有低自尊的低外向性青少年更有可能产生较高的自杀意念。原因可能是,与内向的青少年相比,外向的青少年可能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父母低头行为不太可能对他们的自尊和自杀意念产生影响。教育者和家长应对内向的青少年传授有效的社交技能,以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从而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缺少T1的自杀意念数据,无法在分析中控制自杀意念的基线水平。此外也没有充分考虑年龄对发展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充分测量各个时间点的相关变量,并考虑年龄以及其他潜在相关变量对研究模型的影响。
该研究的作者依次为:王兴超、乔钰然(山西大学2020级学术硕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