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全国特等奖 11 |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

全国特等奖 11 |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

全国特等奖 11 |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办好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办好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激发广大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部于2019年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其中51位教师荣获本次活动特等奖。本公众号将特等奖教师的教案,仅供思政理论课教师学习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李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学说明

1.教学目的:

(1)系统学习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领会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

(2)使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

(3)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4)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辩证地认识、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参与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2.教学重点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发展高级阶段的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类型的道德,新在何处?有何优越性?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优越性与现实社会中道德冷漠现象之间的反差?

3.教学难点

怎样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教学方法:

问题链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团体活动法(角色扮演——道德小品)等。

教学设计

社会本质问题_社会存在的本质_社会存在的本源

环节一 问题导入与互动

步骤一:播放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将学生带入小品的情境中思考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用小品《扶不扶》中的情境引出本专题的问题链(共6个问题),并请1-10名学生分别回答问题1、问题2和问题3;

步骤二:教师将学生答案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书写在黑板上,并以代表性观点为依据,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展开讨论;

步骤三:教师指引学生参考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基本内容,依此对问题4、问题5和问题6做出尝试性的回答,达到熟悉教材内容的目的。

本专题的问题链:

问题1:当你遇到小品《扶不扶》中的情形时,你会怎么做?

问题2:促使你去扶或不扶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动机?

问题3:作为一个人,你觉得在此情形之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一种 “扶起来”的道德义务?

问题4:在此情形下,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会鼓励我们怎么做?

问题5:在此情形下,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精神会倡导我们怎么做?

问题6: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分析社会道德现象?如何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将小品《扶不扶》剩余部分播放完毕,并利用小品结尾处的一句话:“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摆明观点,完成新课导入。

社会本质问题_社会存在的本质_社会存在的本源

环节二 内容讲授与思考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西伦理思想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天意神启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或“上帝”的启示。宗教伦理学认为神的启示是道德的源泉,如果没有宗教和神的存在,一切人间道德就无从说起。神直接颁布或启示道德诫命(并安排社会伦理秩序)。上帝至善,人的一切善或美皆起源于对上帝的爱或追求。例如,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故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即是说,道德兴废取决于天命。

(2)“先天人性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是人生来就有的,与生俱来的“本性”或“良心”。例如,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

(3)“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例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总结: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具有神秘性、模糊性等特点,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的主要条件,也形成了道德产生主观统一的重要条件,提供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是一种调节关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识发生为前提。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源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1.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借助观念、准则和理想等道德形式来了解和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人们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的实践精神,也就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3)道德的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2.道德的作用。

(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结合案例反对两种极端看法:

一是“道德无用论”。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道德消极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这种观点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强调其消极方面,或者从根本上忽视其积极方面的存在,必然不利于道德作用的发挥。

二是“道德万能论”。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观点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根本活动准则,倡导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主和勇敢刚毅的道德规范,但以氏族和部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难免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盛行。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鄙视劳动和劳动者,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3.封建社会的道德。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其中,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平等、博爱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信奉和坚持个人主义原则,难免会使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观念和思想在道德规范中占据主导地位。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倡导和要求公民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课前互动】

步骤一:播放央视2015年春节公益广告《筷子》

步骤二:请学生在黑板上用“关键词”写出观后感并分享观后感;

步骤三:教师总结并导入新的课程内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观看《筷子》视频,让学生发现视频中“启迪”“关爱”“明礼”“守望”“睦邻”“传承”等关键信息,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讲授主题“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一双筷子,代表着亲情思念;一双筷子,代表着长幼有序;一双筷子,代表着上行下效;一双筷子,代表着睦邻友善;一双筷子,代表着文明传承。一双筷子夹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明进步、人际和谐等具有或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总和,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要认清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必须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历史发展。

1.中华传统道德相关概念界定。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首先要端正态度。借用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的观点,“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钱穆:《国史大纲(上)》,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页】

大家都知道,人类文明有一个“轴心时代”。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在地球的北纬30度上下,在大江大河的沿岸,同时集中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恒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相遇,形成了影响大且优秀的希腊文明。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保留最为完整。中华文化起源于华夏文明,从远古至夏、商、周为文化发源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为文化的多元大发展大丰富时期,基本奠定中华文化的格调。

(1)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之义。

国内学者许苏民观点:传统其实是人类的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原始——古代积淀层”,它根源于各民族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所走的不同的路向,包含着人类心灵深处五对永恒的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总和。入世与出世(或现实的与理想的)的矛盾;情感与理性的矛盾;个体的与类的矛盾;理性的与直觉的矛盾;历史的与伦理的矛盾。【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0-121页】

希尔斯的观点:希尔斯《论传统》中指出,所谓“传统”有三个特点:第一,至少经过两次延传;第二,世代继承;第三,现在之一。【[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丹尼尔·贝尔的观点:“人们一旦与过去切断联系,就绝难摆脱从将来本身产生出来的最终空虚感。信仰不再成为可能。艺术、自然或冲动在酒神行为的醉狂中只是暂时地抹煞自我。醉狂终究要过去,接着便是凄冷的清晨,它随着黎明无情地降临大地。这种在劫难逃的焦虑必然导致人人处于末世的感觉——此乃贯穿着现代主义思想的一根黑线。”【[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97页】

(2)中华传统美德的“美德”之义。

【课堂讨论】一种道德何以被称为美德?

评判标准:一是道德必须能够使践行人的品质趋于完善与完美,也能够使社会道德风气臻于完善与完美,美德具有调控、教育、激励等功能;二是人们践行或拥有德性,能够被社会所认可与赞美。

(3)中华传统美德的“活的传统”之义。

所谓活的传统,就是把过去和现在视为互相关联的统一体。视传统为活的文化,就是要把传统区别于纯粹的过去,把文化中的一切腐朽的成分剔除掉,以保持其生机与活力。中华传统美德以“活”的精神形式体现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历史发展之中。所谓“活”的精神,是指能够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为当下提供向上向善的生机与活力的道德因素。

2.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范畴与基本精神。

【课堂讨论】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道德传统?你最看重什么?什么是目前最缺少的?

(1)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范畴。

——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范畴

商代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孔子的诸德:“仁、义、礼、智、孝、勇、忠、信、恭、宽、敏、惠”;管子的四维:“礼、义、廉、耻”;孟子的四德:“仁、义、礼、智”;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宋元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代张岱年的九德“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

——中华传统美德德目类型

人与自身关系之德目:“诚、仁、耻、智、毅、信”;人与家庭关系之德目:“孝、慈、谦、敬、让、勤、俭、友、恭、贞、温”;人与社会关系之德目:“义、礼、宽、敏、惠、恕、直、中、和、庄、健、质、刚”;人与国家关系之德目:“忠、廉、公、正、洁、庄、节、笃、厚、实、恒、明”;人与自然关系之德目:“顺、道、合”。

——中华传统美德德目结构

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能力。道德情感层面:“仁”为核心,包含“仁、孝、慈、谦、敬、让、友、恭、贞、温、礼、宽、敏、恕”;道德理性层面:以“智”为核心,包含“诚、义、耻、智、惠、中、和、庄、廉、公、正、洁、节、恒、明”;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能力层面:以“勇”为核心,包含“毅、信、直、健、质、刚、笃、厚、实、恒”。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包括个体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国家美德、生态美德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仁爱忠信、见利思义”的个体美德。例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

第二,“孝悌友恭、谦敬勤俭”的家庭美德。例如,“兄弟天伦,当相友恭”(《论语注疏》),“存谦敬,序殷勤”(《左传》)。

第三,“勇毅力行、中正乐群”的社会美德。例如,“力行近乎仁” (《礼记·中庸》),“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原而乐之”(《礼记·学记》)。

第四,“刚直持节、廉洁奉公”的国家美德。例如,“性刚直,不阿强贵”(《宋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

第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德。例如,“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3)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品质可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贵和尚中”的和合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的精神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愚公移山的梦想精神、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传统美德内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

(4)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品格。

第一,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儒家的道义论传统主张一是承认个人利益的客观合理性,二是社会整体利益具有最高价值。在“义利”“理欲”“公私”等问题上,倡导“夙夜在公”(《诗经·召南·采蘩》),“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治安策》)。当整体利益遇到个人利益时,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强调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反对假公济私。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仁爱”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尊重、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仁爱”的目标是和谐。在积极方面,表现为“忠”,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消极方面,表现为“恕”,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古以来,中国人形成了种种血缘关系,无论是氏族或宗族,还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亲亲之道,推而至于国家、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莫非亲亲之体现,故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

【知识拓展】“和同之辩”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和者,无乖戾之心,君子之间能和谐相处,强调的是有差别的统一。同者,有阿比之意,人云亦云,阿谀附和,指的是无差别的统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强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和谐友爱。在民族关系方面,倡导各民族互相融通,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如“五教”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伦”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伦常的观念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价值选择、精神气质和基本走向,规范了中国人的社会群体及个人行为模式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第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儒家把“君子”“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

第五,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儒家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曾国藩在《日课十二条》中也提到了修身之法,如下: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得多寡,养气之盛否;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夜不出门。【张仲超:《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5)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提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用辩证的否定观来正确对待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原则是去糟取精,批判吸收。

【课堂讨论】如何对优秀道德成果进行转化?

第一,三个标准,包括“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00-101页】三个方面。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挖掘和阐发,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落后性、时代局限性和地域条件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和普遍适用性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融入社会主义道德肌体的血液、参与其新陈代谢,滋养社会主义道德。

第二,“两个分清,三个剥离”,分别是“分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绵延性与现实创造性的关系、分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主体与创造主体的关系,将植根于中华民族中优秀的大众的传统文化与封建社会中王权的专制的文化形态剥离开来、把中华民族中优秀的知识精英与封建专制中的统治者剥离开来、把中华优秀文化的承载者、创造者和文化的使用者、占有者剥离开来”。【阎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党政研究》2014年第3期】促进优秀道德成果的创新性发展,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陈出新。这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对优秀道德成果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产生活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上一篇: 科普 | 索绪尔语言观: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下一篇: 简帛文献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