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就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社会性质,体质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都要相应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发展。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1)教育的时代性
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2) 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除原始社会教育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社会形态的教育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指导性的意识形态上。教育的阶级性,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积极的消灭而消灭。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运动。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促进或阻碍他们的发展,教育不仅被社会改变规定和制约,也改变教化和引导着社会的发展。
(2)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一方面,教育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因此相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及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的关系。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4)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里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故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以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时,由于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往往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教育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教育要先行,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是由于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董仲舒的教育改革
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具有上述相对独立性,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的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制约。
4.教育具有生产性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
5.教育具有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别表现在教师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教育的民族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