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荀子思想(荀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荀子思想(荀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荀子思想(荀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中国著名教育家荀子荀子处在战国末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曾两次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他否定了鬼神怪异的存在,发挥了无神论思想。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思想。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忘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物理而物失之也!愿于

中国著名教育家荀子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曾两次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他否定了鬼神怪异的存在,发挥了无神论思想。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思想。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忘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物理而物失之也!愿于物之所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认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人对自然界不是顺从敬畏,而是进行斗争,使天地万物为人所控制和利用,人定胜天。

肯定世界是可以认知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把“行”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和“知”的最终目的。

荀子思想(荀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荀子思想(荀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2018年山东教师统考真题(单选题)荀子强调,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必须顺时而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时”,顺“时”而为体现了()。

A.实践要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实践能否成功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解析】D

1.“六经”传人。荀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形势,对孔子六经进行了继承与改造,完成了孔子以后孟子所不及的传经事业,是孔子以后的传经大师。从历史来看,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继续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有了经典教科书。

2.“性恶论”及教育作用。荀子批判“性善论”“无辨和符验”,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他认为,孟子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把应当属于后天的“伪”的范畴归之于本然的人性了。而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性应当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他全排除人为的任何后天因素。“伪”是与“性”相对立的一个范畴。“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使人发生变化。“伪者,为也”。他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他认为应当区分人的先天努力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尽管性与伪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二者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伪之分”是为了论证“性伪之合”与“化性起伪”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进而对社会的改造。他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从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他对此很乐观,认为只要学习和教育,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他还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积靡”。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它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3.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出于他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他根据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认为俗儒“徒具儒者外表”,对“先王”之道,对礼仪仅会做教条诵读而已,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对自己未能解决问题承认无知,不自欺欺人,显得坦荡;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知识渊博,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儒效》),能有效治理国家,显然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

4.以儒经为教育内容。他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故《书》者,政事之记也;《诗》者,中声之所以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之教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毕也。”(《荀子·劝学》)。传六经以为后代之教育也,影响深远。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为看作是最终目标。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不稳步见,则虽党,非仁也,其道白举而百陷也。”(《荀子·儒效》)这段话表达了学习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高级阶段又依赖于低级阶段,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带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第一,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知识的来源,不同感官与不同事物相接触形成不同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成为可能。但闻见只能反映事物的“一隅”,无法把握整体,且又因主观因素影响而易产生错觉,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向“尽其礼”阶段发展,即“知之”。第二,知之。学习要运用思维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他重视思维,即知的作用。找出一些发挥这一功能的方法。第三,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最高阶段,对于学、思而行的知识的验证是否可靠,只有行,才能使“知”真正算明了。

预测题(单选)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历史上首次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具体化,下列属于荀子教学过程具体化论述的是()

A.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B.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C.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C

(1)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他认为人常犯错是由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易使人只见一隅而不见其它,又受自身知识经验局限产生闭塞。那如何“解蔽”呢?“兼陈万物”是对于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中悬衡”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某方面,择之所是,弃之所非,以求如实把握事物之间联系。

(2)虚壹而静。认为“心”是藏与虚,一与两,动与静的统一。“虚”是虚心,不要先入为主,不为已有的知识见解阻碍,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壹”是不以一种知识排除另一种知识,专一研究某一问题,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心猿意马,转而研究另一问题,又能迅速集中精力,二者不相干扰;“静”,不动,不用毫无根据的梦想和感情去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思维活动。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会更有效。

6.论教师。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提高教师的地位,强调教师的作用,同时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条件,学生应无条件服从。

上一篇: 海上之盟(海上之盟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安柚鑫(安柚鑫肌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