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用关怀驱散孤独,以文娱浸润精神

用关怀驱散孤独,以文娱浸润精神

用关怀驱散孤独,以文娱浸润精神用关怀驱散孤独,以文娱浸润精神

编者按

1月8日,本版推出报道《老年玩具有需求、缺供给——如何让“银发族”老有所玩、老有所乐》,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共鸣。很多网友留言表示,通过“老年玩具”这个不被关注的小物件,看到的是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大话题”。关爱老人,应从精神文化开始,从你我开始,从点滴开始。继上轮采访后,记者进一步开展微博调查、街头访谈、专家咨询,与您一起深入思考如何让老人快乐生活。

拧开门锁,下班回家的北京工薪族孙宁眼前一片漆黑。往里走几步,才看到电视屏幕的荧光从父亲房间透出。78岁的父亲歪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白发稀疏的脑袋垂在胸前,随鼾声一起一伏。

孙宁叹口气,轻轻开灯。父亲惊醒了,抬头看着他欣喜地笑着,带着一丝犯错似的不安。孙宁知道,从他早晨离开,父亲就坐在电视前时睡时醒过了一天。自己虽屡屡劝说父亲下楼走动、看看书报,可老人总是难以改变。

和孙宁父亲这样的高龄老人相比,很多“低龄老人”生活得更为积极。带儿孙、做饭菜、忙家务……但忙碌背后,留给自己的时间和乐趣并不多。数量可观的空巢老人,更时刻面对着寂寞侵蚀。

“总以为让老人身体健康就是尽了孝道。但我们可曾想过,有时我们会因烦恼、无聊而厌倦生活,那么老人呢?”在读了《光明视野》1月8日关于老年玩具的整版报道后,网友“卿心君悦”写下长文,既是自我反思,也是对整个社会发问。

拉直这个问号并不轻松,但无可回避——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4亿;“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即将突破3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包含着他们在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诉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应当为老有所乐、老当益乐留出一席之地。

尽管党和国家为此持续努力,但效果全面显现尚需时日,更需要社会各界、每个家庭从细微处发力。“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老人应该得到的不只是养身,更是养心;不只是物质充裕,更是精神丰沛;不只是养老,更是‘享老’。”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王红漫认为。

1.“精神上的发条一松,就感觉和社会脱节了”

老年群体离“精神文化小康”有多远

退休教师季大伯生活在合肥,和老伴一心照顾两个小孙子。这两年,孙子先后上了学,老两口的空闲多了起来。想打扑克,没有牌友;跳广场舞,又“找不到感觉”。一天,偶然看到有人抖空竹,季大伯上前细看,还忍不住上手试试。没想到,这一抖便上了瘾,还认识了一群“抖友”。“大伙儿撺掇我,让我牵头成立空竹队,参加市里的比赛。我看行!”季大伯乐呵呵地说。让他担心的是,抖空竹对身体要求高,过几年耍不动了,咋办?

86岁的老庆已经面临这样的尴尬。他搬来浙江平湖16年了,独居在儿女住所不远处。虽然孩子们时常走动,却没空陪他聊天。老庆觉得“天越来越长了,心里孤清”。“前些年能出去遛遛弯,看看戏曲节目。这几年腿脚和眼睛都不好使了,就自个儿待着。”社区有老年活动站,唱歌、跳舞、打门球,但老庆早年就不怎么去,“我口音重,人家听不懂,水平又跟不上,去了也是闷着”。

在空心化日渐严重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更是大面积留白。“寒假回老家,发现爷爷奶奶每天除了看电视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网友“飞鸟”留言。

在很多人看来,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是打开“精彩新世界”的好办法。而这条路却遭遇了双重尴尬。

“几年前刚时兴智能手机,我给老爸买了一部,反复教他。他蛮有兴趣,可总记不住操作。”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关先生回忆,“后来他急了,非要换回老人机。现在,他有时会盯着电视上的‘摇一摇,抢红包’羡慕半天,我逗他:重新学呀?他头摇得像拨浪鼓。”

一些老人难以跨越“数字鸿沟”,一些“跨过去”的老人却陷入另一种“漩涡”。

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披露,在调研覆盖的约百万名老人中,0.19%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使用最多的是短视频、资讯热点、小游戏等功能,很多还有网络打赏、签到赚“金币”等行为。

“过度沉溺网络,折射出老人在现实世界无法排解的孤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认为。精神生活贫乏、缺乏关爱已成为影响老人生活体验的重要因素。“精神上的发条一松,就感觉和社会脱节了,会产生自卑、无价值感、不安全感等心理,甚至导致抑郁或焦虑。而文化娱乐能显著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

“老人并不服老。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老有所乐,而不只是‘老有所愿’。”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傅吉清指出。

2.“给老人的,应该是他自己需要的、喜欢的”

家庭、亲人如何在老人的精神世界中不缺位

青年学者小武在安徽一家社科机构工作,所住楼栋里有位独居老奶奶。每次小武带孩子经过,老奶奶总要拉着他们聊一聊。“看着老奶奶,我对父母的孤独感更能体会了,每天尽量抽时间和父母一起看电视、聊琐事。”小武说。

关先生曾为父亲报名上老年大学,选了工笔花鸟课,谁知老先生去两次就不愿去了。妻子提醒他:怎么不问问爸喜欢什么?关先生拿着课表让父亲看,老人嘴里说着“什么都不要”,眼神却在太极拳那一栏停下。报名后,一身白衣在楼下打太极成了父亲的“风光时刻”。“原以为他性格内向不好动,看来还是了解不够。给老人的,应该是他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关先生悟到。

看了本报关于老年玩具的报道后,一些读者很受触动:送老人文娱玩具,也是一种陪伴。

“我父母过分勤俭,给他们买衣服,一看价签到了三位数就瞪眼,非要我退掉,更别提玩具了!但总有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家住山东菏泽的杨女士因为偶然事件受到启发。朋友送给她女儿一个进口机器人,她嫌看外文说明书费神,随手搁置了。一天下班,屋里响着热闹的音乐,交织着老人孩子的笑声。原来,退休前是工程师的父亲主动帮孙女“破译”了说明书,正带着孩子玩得起劲儿。从此,杨女士常以送女儿的名义买来一些玩具,老人一边嘟囔着“瞎花钱”,一边喜滋滋鼓捣起来。

41岁的宋德龙开办老年人玩具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他们住在吉林白城,我好几次接他们过来,总留不住。母亲说,这大个城市,连对门都不认识,有啥好玩的?简直是关禁闭!二次创业时,我就琢磨上了:这店一开,你们可不有的玩了?”他也坦言,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玩这件事情,在中国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让老一辈玩玩具肯定不顺当,“但总得有人做,可以慢慢去改变”。令他感动的是,越来越多后辈愿用玩具孝敬老人。一次,顾客“老北漂”一口气买了1400多块钱的玩具送给父母。

宋德龙设想,下一步,能不能把玩具延伸为“玩聚”,让老人们互动起来,像跳广场舞一样一起玩?“如果能给‘老顽童’们拍视频,让他们当‘网红’,就更美了。”

3.“老年友好型社会,应有精神文化的‘适老化’供应”

政策支撑与社会支持如何更有力

老年群体的生存发展,始终在党和国家视野中。新年伊始,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公布当地“十四五”规划《建议》,大多对老龄事业作出部署,“对公共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发展银发经济”等字眼频频出现。

“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应有精神文化的‘适老化’供应。在健全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要健全老年精神文化服务,重视老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表示。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看来,健全老年精神文化服务,不能忽略老人的智慧传承。“很多老人的经验智慧是社会财富,完全可以再升华、再创造。不能把老人当作社会的包袱,应该支持他们实现积极的、有贡献的老年人生。”

“在生命转型期,老人通过重新追寻生活意义而获得更高生命品质。他们有着强烈的群体交往渴求、通过再学习展现存在感的需求,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期待。党和政府应当立足这三点,为老年精神文化提供有效供给。”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王雅林认为。

令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红燕印象深刻的是,无锡、武汉等地试行非血缘关系“代际共融”,即老年群体与年轻人开展合作、进行联谊等。“在无锡创业园,退休老人被请来指导年轻人创业;在武汉,开设有‘同心苑’,把幼儿园和养老院开在一起,幼儿的欢乐与生机鼓舞着老人,老人定期给幼儿讲故事、陪儿童玩耍。其乐融融中,老与少的心灵都得到抚慰。”

为了帮老人们摆脱孤独,王红漫带着她的“享老乐龄蒲公英”团队走进过很多养老院。陪老人聊天,耐心倾听;给他们检查身体、提供简单照护。“为什么叫‘蒲公英’?我们希望爱心种子飘到各个角落,让人们重新思考老龄的可贵和老龄化社会的意义。不管住在哪里,老人需要的都不仅是一间舒适的屋子,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家。”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王斯敏、陈之殷、李晓、蒋新军本报通讯员焦德武)

SourcePh">

上一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
下一篇: 2019年武汉大学870综合基础(毛中特)考研真题及精讲(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