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辕黄之争:封建王朝政权合法性

辕黄之争:封建王朝政权合法性

辕黄之争:封建王朝政权合法性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史记·儒林列传》汉景帝时,关于政权合法性问题,儒家和道家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后世称为辕黄之争。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

——《史记·儒林列传》

汉景帝时,关于政权合法性问题,儒家和道家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后世称为辕黄之争。

儒家的辕固生与黄老学派的黄生,关于"汤武受命"的问题,在朝廷上展开激烈争论。

所谓"汤武受命",指的是商汤推翻夏桀、周武王伐纣,二者最终都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

辕固生认为,汤武顺应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是受命。

【辕固生曰:“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周易·革卦·彖传》中指出:商汤、武王改变天命,上顺天时,下应人心。

【《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后世,“革命”一词便源自于此。

但黄生认为,商汤、武王不是顺应天命,而是僭越、弑君。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则直接搬出了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你黄生非要说商汤、武王是弑君篡位,那本朝太祖以秦亭长之位,斩白蛇起义,也是造反篡位咯?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汉景帝敏锐地意识到,辕固生与黄生关于汤武受命的争论,直指政权合法性,将大不利于皇权统治,于是制止道:

“马肝据说有毒,那么,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像汤武革命这样复杂的问题,谈学问的人不去讨论,不算愚笨。”

【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此后,朝廷再无人敢争辩,商汤、武王到底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弑君篡位?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这成了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禁忌!汉景帝怕谈这样的问题,以后的皇帝也怕谈这样的问题。

封建社会皇权_封建皇权的巅峰_封建社会皇权发展的总趋势

汉景帝为何对此讳莫如深?因为刘氏业已完成从革命者到统治者这一立场的转变。

辕固生鼓吹汤武革命、推翻暴君。汉景帝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当然担心后人效法、就会犯上作乱,危及汉朝统治。

黄生谴责汤武弑君造反,是乱臣贼子。汉景帝站在汉朝开国的那帮革命者立场上,又担心会颠覆高祖起兵、以汉代秦的合法性,同样也会危及汉朝统治。

换言之,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的讨论结果,都必然将矛头尖锐地指向汉朝的政权合法性问题。

这也是自古至今,所有通过革命上位的统治集团必然面临的两难情况:既要维护当初发动革命的合理性,又要防止新的革命者反抗。

所以,汉景帝采取的措施,就是避而不谈、三缄其口,不准再有人讨论。

解决不了问题,还解决不了提出问题的人?

封建社会皇权发展的总趋势_封建社会皇权_封建皇权的巅峰

其实,关于“汤武受命”这一命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有不少名家做过相关论述,我举几例我认为有代表性的,简要分析一下。

第一种观点,是鼓吹前朝气数已尽,通过“禅让制”解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代表人物就是曹丕,逼迫汉献帝将帝位传于自己。

【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这句话,十分令人玩味。

孔子未曾夸赞商汤、周武王是圣人,但是在他看来,尧、舜、禹都是毫无疑问的圣君,这也是儒家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看法。

曹丕这话,是把一直以来传为美谈的尧、舜、禹间的禅让都给拉下水了。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汉魏禅代以后,大家都有样学样。

司马昭之心,更是路人皆知。

但是,曹丕好歹优待了汉献帝,让其善终。

司马昭当众弑君,弑杀魏帝曹髦,把最后一层遮羞布都给扯下来了。

再往后,五胡十六国粉墨登场,南朝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弑君之事反复发生,杀得人都麻木了。

东魏权臣高澄直接对皇帝说,“陛下何意反邪!”

不久后,便逼迫皇帝禅位于自己,开创北齐。

再至唐末五代时,安重荣更是说出了大逆不道的“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由此看来,第一种观点,通过“禅让制”解决政权合法性的做法,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

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很多思想观点也颇有针锋相对之感,但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却出奇一致。

荀子在著作中详细讨论过汤武受命,并且旗帜鲜明地表明汤武不算弑君。

【《荀子·正论篇》曰:“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

孟子的态度,比之荀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放逐了夏桀,周武王讨伐杀死了商纣王,有这样的事情吗?”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齐宣王这是明知故问,表面上虚心向孟子请教,其目的是要引出下一个问题:

“臣子弒君,这是合乎道义、能被允许的事情吗?”

【“臣弒其君可乎”?】

齐宣王想试探孟子对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杀死纣王到底持什么态度。

从春秋到战国基本以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为界:一是“三家分晋”,一是“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即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国,篡夺了晋国君主的权位。

“田氏代齐”,即陈成子弒杀齐简公,田齐篡夺了姜太公传下的姜齐。(彼时陈、田为一家)

这两者都可谓“臣弒其君”。

齐宣王,正是“田氏篡齐”的田氏后人。

孟子这种坚持“民贵君轻”,并放话“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人,是这样回答齐宣王的:

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一个叫做商纣的独夫民贼,没听说有弑君这回事。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试图剥夺孟子的亚圣地位,还把他赶出孔庙,并删改《孟子》的重要原因。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固然为革命者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却毫无疑问是大忌。

于是有第三种观点,所谓“逆取顺守”,即得位不正,但兴利去弊、功大于弊。

汉太祖高皇帝时,陆贾对刘邦说,“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逆取就是弑君的意思。

汉太宗孝文皇帝时,贾谊也承认汤武以臣放君、以下弑上,但是又表彰汤武为天下开利除害,立功于后世。

【“为人臣而放其君,为人下而弑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有天下者,以为天下开利除害,以义继之也。故声名称于天下,而传于后世,隐其恶而扬其徳美,立其功烈而传之久远。”】

唐太宗李世民也肯定了“逆取顺守”的说法。

【上曰:“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

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让位,这是修改史书也没能遮掩的逆行。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否认这一切。

由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更是古代中国国力最强盛、百姓最富足的时期之一。

这也能给我们很多思考。

其实,在古代中国,除非是发生大规模饥荒,普通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不然不会发生自下而上的革命。

所谓政权合法性,也没有农民天天挂在嘴边念叨。

因此,只要保证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不搞无谓争论,不搞批判,不无限上纲,不瞎折腾,善于等待,在实践过程中统一思想,很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这也正是汉景帝的智慧所在,他在位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于是海内富庶,国力强盛,史称“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治世,也为后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北击匈奴等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 Review -

革命的起源,竟然与“辕黄之争”有关

- More -

文字内容原创

上一篇: 点背不能怨社会
下一篇: 真正的力量和最粗的大腿——社会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