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与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这种伟大不是孟子自封的,而是历史的事实。从学问上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甚至我们学习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的学问的。因此,人们把孔子与孟子的学说合称为“孔孟学派”。
那么,我们就要问,孟子是谁?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简介
从孔子学说的渊源上说,孟子的师承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因此,可以这么说,孟子依据的是孔子真实的学问。不然,怎么会成为“孔孟”之说呢?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那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道德伦理上的高尚者;立功,就是丰功伟业;铁血功勋;立言,就是著述立传,放在哪里,都是一流的作品。孟子能够成为孔子的继承者,自然是在立言上,属于一流的人物。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孟子的成长史,来看看他一流的水准是怎么来的?
幼教受母。原来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他们都是属于母亲教育的成果。“孟母三迁”就是讲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多年游历。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出游各国。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
学说继承。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私人讲学。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教育著述。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敢于直言。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学说上的。孔子是做过官的,有过“公务员”与“官吏”的经历,孟子几乎没有做过官的经历,因此,孟子的胆子是很大的,大到当面可以批评君王,因而他的主张也就没有得到认可,推销不了他的“仁政学说”。
《孟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孟子的言辞是一流的,他的浩然正气也是一流的,因此,在研究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孟子的文章也是一流的。试想想,孟子与君王交流、辩论时,不可能就把自己写的文章抓在手上,然后才去辩论。而是他真正地懂得孔子的学说,自己也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否则,如何去君王面前直接说自己的学问,推销自己的思想与政治见解。现在,我们那看看孟子这一本书。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思想丰富性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PPT6孟子思想清晰性
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第三、尊人权。第四、同情心。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
孟子思想精妙性
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认识论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
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孟子思想生活性
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孟子》记载,诊断饮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这与儒家自孔子开始对饮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思想散文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思想典故性
孟子的思想与观点,那是很鲜明的。在他的文章中,运用大量的成语典故、故事,主要使自己的文章更加鲜明、出挑、感染阅读者,流传百世,独领风骚,立言不朽。
如民本思想:与民同乐,救民水火,解民倒悬,吊民伐罪,仁民爱物,妻离子散,乱臣贼子,为渊驱鱼,守望相助。
仁义思想:舍生取义,独善其身,出类拔萃,舍我其谁, 缘木求鱼,揠苗助长。
王道思想:寡不敌众,出尔反尔,匹夫之勇,箪食壶浆,五十步笑百步。
性善思想:与人为善,心悦诚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赤子之心,为富不仁。
仁政思想: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当务之急。
教育思想: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言而喻,知人论世,专心致志,茅塞顿开,言近旨远,事半功倍,夜以继日,何出此言,左右逢源,杯水车薪,明察秋毫,反求诸己,绰绰有余,自暴自弃,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引而不发,
其他观点:先知先觉,以邻为壑 ,拒人千里,挟泰山以超北海,不远千里,始作俑者,引领而望,流连忘返,,具体而微,,不虞之誉,手舞足蹈,,陈善闭邪,自怨自艾,却之不恭,一暴十寒,习焉不察,一毛不拔,同流合污。
这种成语典故,至今还活在人们的心中,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若是你的文章中,也有这些合理的成语,是否文采斐然呢?
《孟子》思想哲理性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散文艺术性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