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在知乎上整理的,把大家的整合到一起了的,可能涉及别人的作品,如有意见请私聊我,我就删了
大学生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是崭新时代的领军者,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践者,故此社会风尚的形成当然离不开每一个大学生的践行与热心奉献。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实践行动是实现一切理想的基本保障,在实践中明白社会风尚的本质,人民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道理。
大学生尽管还在校学习,但是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选择和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想道德思维。正确认识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以公民道德规范作为自身的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准则,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热心公益与爱心资助,要在风险社会中积极发光发热。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坚定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宣传和发扬社会道德规范,向道德模范学习并争当先进人物,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冰心老人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路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采花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凄凉。需要每个人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通过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我们在路上。
教育部公布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20年前相比发生转折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90%以上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对比过去几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等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状况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等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使得部分大学生“三观”出现了错位,引发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状态也不容乐观。如有的学生思想上接受而行为上很难不接受;有的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存在着虚假接受乃至被动接受,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接受理论和各种接受现象的研究,探寻其原因,把握其特点,以便促进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我对道德实践的理解我总结了几点如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引领社会风尚:
向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人物。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有利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大学生要想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大学生要时时处处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在公共场所,邻里相处,行路驾车,外出旅游等不同的场合做到崇德守礼,遵规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大学生应积极从道德模范身上获取前进的动力,做社会良知的守望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再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长成才的最重要舞台,成为大学生关爱他人,传播青春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活动,一是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活动,在救灾一线不畏艰险,奋力救援,在贫穷落后地区帮扶,支教,带头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这都是大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重要表现。二是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多关心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农民工及其子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注重向他们送温暖,献爱心。三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应注重结合自身的能力,专业,特长在实践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特别要积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帮扶行动,多参与城乡清洁,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美化家园等活动。大学生应带头学习雷锋,做雷锋精神的种子,吧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再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到的实践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3)引领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大学生要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不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品质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面对新形势,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基于接受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思想信息的影响,并通过内化和外化,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离开了接受过程,思想转化就无从实现,道德教育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接受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选取“接受”这个视角来研究,因其能关联到上述多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思想信息的影响,并通过内化和外化,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离开了接受过程,思想转化就无从实现,道德教育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接受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来看,在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创新等诸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状态也不容乐观。有的学生思想上接受而行为上很难不接受;有的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存在着虚假接受乃至被动接受,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接受理论和各种接受现象的研究,探寻其原因,把握其特点,以便促进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接受理论,从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实际出发,深入研究道德教育中接受的内涵和实质、接受机制和接受矛盾,探究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真实接受状况,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问题,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问题,等等,目的在于力图构建一个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接受理论,并用以指导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既是改变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又是提升道德教育水平和效果必然要求,也是使学生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进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教育活动等,引领社会风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