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一、学考要求:社会构成与社会文化
1.了解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价值;
2.了解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及机制,以及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3.理解社会化的特点和内容;
4.理解社会化的过程及进程中的问题;
5.掌握社会化的含义及类型;
6.了解社会角色失调常见的调适缓解方法;
7.理解社会角色的类型及扮演过程;
8.理解社会角色失调的基本类型;
9.掌握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的含义。
二、需背内容
1、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
2、马克思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即社会的人。
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4、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在社会化中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制约着,而人的本质形成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区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属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3)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人的本质既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和人们一定的社会关系所造成和决定的。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独立、彼此交互、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历史总是像社会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一样地进行,是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的,不会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其自身的特点。个人的活动有时往往同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个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
(2)个人和社会又是统一的, 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其次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所以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去研究人。
6、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主要表现:
(1)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交流;
(2)在生产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并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7、社会化的含义:(重点)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8、个人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和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1)强制性,社会化过程中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尤其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更多的不是自觉的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有能动的选择性;
(2)能动性,在社会化国产车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个体的社会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个体的能动性,也就是对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认识和选择有了更多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积极性。
9、社会化的意义
社会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个体角度而言,社会化是个人取得社会承认的身份,成为-个合乎标准的、 完整的社会人的必要环节。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不断造就一代代新人 ,把已经积累起来的文化和制度一代代传下去,使社会的发展延绵不绝。
10、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和继承社会文化
(2)学习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3)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
(4)确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
(5)培养社会角色
11、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体系
12、价值观念社会化包括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人生观等各方面的教化
13、价值观念的作用: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定向作用,对社会成员有整合作用
14、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文化,使人类文化一代代传下去,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15、职业技能是谋生本领,是个体生存的保障
16、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17、社会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是指导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规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标准
18、社会规范表现为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
19、生活目标的确立受到家庭、社会的强烈影响,受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制约和决定
20、社会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合乎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个人能否顺利充当特定社会角色,是社会化成败的标志。
21、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
(1)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
(2)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3)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4)明确角色目标
22、社会化的过程、生命周期、阶段、类型:
(1)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一级社会化:未成年人的教化过程(最主要的阶段)
①少儿期的社会化
A、婴儿期的社会化(出生到3岁)
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认识,学会区分自我与非我、主体与环境(通过家庭实现)
B、幼儿期的社会化(3岁到6岁)
有较强的具体形象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以形象教育为主,游戏活动是进行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C、学龄初期的社会化(6、7岁到11、12岁)
a、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b、由口头教育向书面语言教育过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c、学校应促使儿童参加范围更大的集体生活,加强集体锻炼,培养集体意识
D、学龄中期的社会化(11、12岁到14、15岁)
a、是人生的危险期
b、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萌芽但未形成,道德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
c、独生子女问题
②青年期的社会化(14、15岁到20岁左右)
被称为“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哈维格斯特对青年社会化的概括:
a、学习与同龄男女进行交际的新方式;
b、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
c、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机体;
d、从父母和其他的成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
e、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
f、准备选择职业;
g、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
h、发展作为一个市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度;
i、寻求完全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
j、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理论体系。
(2)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二级社会化(青年期到55岁左右)
①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进行的社会化
②含义: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不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变化的过程
③类型:
A、中年社会化:承上启下
B、老年社会化:老年人问题
(3)再社会化/重新社会化
①含义:社会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克服个人社会化失败而发生的病态现象的过程或者是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②主动再社会化:
以往的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就无法适应新环境中的生活,比如:出国留学和移民去到新的国家在本国的一些观念和行为不适合了就需要学习新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
③被动社会化:
是因为基本社会化的失败,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被迫重新进行的社会化的过程,是强制性的;特别是个体形成了与社会对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社会不得不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违法犯罪的人社会会对其进行个人进行强制的劳教、劳改
23、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24、社会教育的施教者:邻里社会(孟母三迁)、同龄群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工作单位、大众传媒(无师自通)
25、工作单位的作用:
(1)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
(2)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
(3)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4)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适过程
(5)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
26、大众传媒的利弊:
(1)对文化规范的影响
(2)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3)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27、个性的含义:一个人在其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和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28、生理素质的含义:人的身体生理的特点,主要指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和功能
29、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着个性
30、社会化条件下个性发展的特点:
(1)社会强制性
(2)循序渐进性
(3)终身持续性
(4)自我调控性
31、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发展的途径:
(1)社会教化
①社会文化因素
②家庭因素
③学校教育因素
(2)个体内化
①模仿学习
②角色体验
③主观认同
32、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
(1)幼儿期,人的个性已经开始形成,以至于形成初步的尚不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少年期,是人的世界观形成的萌芽期,是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3)从出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三种不同场所:家庭、学校、邻里社会(决定性影响)
33、社会角色的概念:(米德最先使用角色概念,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34、社会角色的概念所包含的含义: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35、社会角色的类型
(1)获得角色的方式: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成就角色):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获得的社会角色
(2)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规定性角色: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开放性角色: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担起的角色
(3)所追求的目标: 功利性角色: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
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角色不是或主要不是以经济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36、社会角色的扮演失调(或社会角色的扮演需经历的阶段)
(1)角色紧张,指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止的手足无措。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2)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由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引发。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
(3)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常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自身过去所习以为常的范围,而加强讨论和沟通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该社会角色的理解。
(4)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角色承担者应该正确地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做好铺垫和准备。家庭和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对那些因社会原因造成的角色中断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角色失败如果处理得当,也可能把坏事转变为好事。角色承担者还可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镇失成不利的
37、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期待
(2)角色领悟(角色认识)
(3)角色实践(角色行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