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讲述了工场手工业的两个形态,本节将讲述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与社会总体分工的各自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资本主义孕育出来的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1.社会内部的分工可以称为一般的分工,即农业,商业,工业等等。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称为特殊的分工,即社会的其中一个分工部门内的一个工作场所内部的的分工。
2.这里先开始讨论社会内部的分工。人类社会最早的分工是在部落内部根据性别和年龄差异而发生的,这种因为以生理原因为基础,所以叫自然的分工。
因此,性别矛盾比阶级矛盾的出现是早得多的(阶级矛盾在私有制社会才开始存在的,而性别矛盾在原始公有制部落已经产生)。但不能说,性别矛盾和阶级矛盾是独立的。相信读者读到现在(从商品发展到货币的资本化)已经十分清楚,矛盾不会消失,只会发展或转化为更高级的矛盾。事实上,阶级矛盾也是从以生理原因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发生的矛盾(可以称之为自然矛盾)中发展或转化而来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私有制即阶级矛盾,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的情况下,在看到貌似是产生了性别矛盾的场合,我们是万万不能忽略其发展了的形式—阶级矛盾,因为我们若忽视这个高级形态,对于他的初级形态的研究,就无从谈起。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说道的:“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3.不同部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生产手段,生产物,因此,最早的生产物交换是在部落之间发生的(交换一般是以部落的资格,而不是个人),从此,产物就转化为了商品。这让各交换单位(部落)变成相互依赖的。
4.紧接笔记3,随着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发展,部落内部的基于自然的分工会产生分化,逐渐变为专为商品生产而服务的分工了。从这方面说,部落内部的成员原本是因自然分工而互相依赖的,现在因各自的劳动分工仅仅以商品生产为媒介,而变成相互独立的了。
这种基于商品交换发展而引起的部落内部的社会分工,导致他们从基于自然分工的相互依赖变得相互独立,这是原始部落解体,私有制社会形成的根源。也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对基于生理原因的自然分工的扬弃,而发展出的社会分工。甚至(P245)“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关于城乡对立,以后有机会放到别的文章再说)
(另外要注意,自然的分工导致的矛盾此时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社会分工产生的矛盾了。例如在原始社会中,因性别差异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矛盾在商品交换发展而催生出的私有制社会中引发了父权制的发生。笔记2已经略略提及到,不再详述)。
5.跟社会内部的分工一样,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也是要以一定数量劳动者数量为前提的。但人口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某个国家虽然人口少,但交通运输机关发达。某个国家人口多,但交通运输机关落后等等。
这又是一个相对空间的概念。比如A和B地绝对距离是100km,但有了交通工具(包括交通工具的提速与发展),他们的绝对距离就变得一点也不绝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都多次强调过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性,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6.正如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建立在社会内部分工的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上的。另外,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增加与发展。
也就是说,工场手工业是建立在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所以,后续笔记的社会内部的分工都默认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分工。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促使劳动工具,生产方式(不同工序)产生变化或分化,这种改变又会对其上下游产业产生(无论是否是工场手工业)直接的影响,从而会逐渐影响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情况。
7.分工的发展不只侵入生产与经济范围,他还会令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固定化,即“偏科”,而丧失其他能力。
在12章第一节和第三节已经讲过,这里不再强调。
8.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以生产手段集中在一个资本家手里这一件事为前提;社会的分工,则以生产手段分散在许多独立商品生产者手里(即不同生产部门)这一件事为前提,他们只以相互间的买卖作为媒介。
这里补充一下,本章第一节提到的一些工场手工业结合外包家庭劳动形式的产业。(链接在笔记7)这些分散的生产单位表面看上去貌似是属于社会的分工,实际上其生产是听命于资本家的。另外,还会存在一些外包的家庭作坊可能会隶属多个资本家的情况,因此属于什么性质的分工可能会难以鉴别,这个要具体的研究。
9.紧接笔记8,听从于资本的命令的工场手工业,会根据不同生产单位的机能安排不同数量的劳动者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手段,所以是存在规律的。但社会内部的分工因为只以买卖作为媒介,每个人都只以牟利作为首要目的,因此各种商品的供需关系因竞争会不断地处在“平衡与平衡不断被打破”之中。但它也会存在后发的规律。
我们可以把这种社会内部分工称为无政府状态。但是,虽然不存在先发规律,但依然是有后发规律的。这种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P248)“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从不断变动价格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倾向。这些潜伏在众多乱象背后的规律,是让每一个为牟利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所不得不必须服从的。
庸俗经济学者经常只盯着表面现象,而忽视了背后的规律。关于这点,马克思在给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的信中所说的:“庸俗经济学者……不过牢牢抓着外观,他就以为自己有了一个大发现,这样,何以有科学呢?”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必须对众多的表面现象产生的背后有严谨与全面的分析的。
10.紧接笔记9,但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商品生产与交换是资本主义的根基,是维护资本家私有财产“自由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本。由资本主义孕育出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却是要求生产的计划与统制的。在此,两者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了。
(P248)“正如动物界之间的生存竞争是保存保存各种动物的生存的条件。”资本主义就是依托于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商品交换的竞争才会有存在的可能的。资本家的钱包正由此才能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与“自由”。但此时此刻,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出来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却是排斥这种无政府状态的(笔记9)。这种就是资本主义面临着扬弃自身的危机了。甚至连工厂的资本家老板也会因这种矛盾而说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他们在反对社会统制生产(计划经济)的时候,说(P248)“你们这样做,会把全社会变为工厂。”
比工场手工业的更进一步的大机器工厂制度(13章将会讲到),以及20世纪帝国主义时期的大型垄断企业托拉斯,辛迪加等等,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各种跨国组织,种种活生生的例子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因为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必不可免的朝着统制化,计划化的方向去的。生产的统制化与资本主义的根基-----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对立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资本主义扬弃自身的丧钟已经敲得一次比一次响亮了。无知的自由主义者不承认这个规律,试图为垂死的资本主义做辩护,胡说现在的资本主义危机都是因为市场不够自由的缘故。他们丝毫不懂得,现在的不自由,都是由当初的极度自由的“天堂”不可避免发展而来的,人民群众是不会跟着你们这群人再走一次回头路的!
11.在人类社会落后的社会阶段,可以其发现社会内部的分工是有统制的,但具体的每个工作场所内部的分工却是极度不发达。
(P249)例如在当时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印度的原始公社,在其中每个公社共同体的职员分别做什么职务都是有计划统制的,如首领(兼任法官,警察官等多职),记账员(登记农作物收支),官吏(处罚罪犯,护送人到隔壁村),边界巡查员(保卫村庄),婆罗门僧(负责宗教事务),教师(教书),铁匠,木匠,陶工等等。在其中分别担任每种职务的每个人都是独自完成每种职务的所有的工作,分工是几乎不存在的。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我们可以说,依照一般的法则,在社会内部决定分工的权力越小,则工作场所内部的分工越是发展,越是受个人权力的支配。”
12.基尔特手工业组织也会有分工,例如大型基尔特会分化成为各种小基尔特组织(生产不同生产物的组织),虽然这种分工为工场手工业打下基础,但是不像工场手工业那样把各种独立手工业联结在一起,听从资本的生产命令。
同时在基尔特时期手工业者与商人还只是生产物的买卖关系,而不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一边是自由的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一边是拥有生产手段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还没达到。
13.综合笔记11和12。社会内部的分工,是各种形态的社会共有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的创造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