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2)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育学的研究:(1)要有问题意识☆:①只有先有了教育问题,然后才谈对问题的解释或解决,才谈得上教育学研究。②教育研究人员应该对教育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不仅能够注意到别人已经提出的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注意到别人没有提出的教育。(2)要不断地充实自己。(3)要善于吸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4)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5)要恪守学术道德☆。从不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学的萌芽☆☆☆:(1)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等。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将教师任务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五、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①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②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③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3、夸美纽斯(捷克)☆☆☆☆:最著名的是《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4、康德(德国)☆:1803年出版《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获得的方法是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提出的“教育实验”思想对后来实验教育学的兴起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5、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教育性这一重要教学原则,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6、洛克(英国)☆:《教育漫话》所阐明的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
7、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对“教育心理学化”产生直接影响,“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①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②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或习俗出发,因为那些都是压抑人性扼杀人性的,而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
8、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最著名,提出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六、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2)代表著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3)主要观点: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③把教育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证明其正确性。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⑤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1)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2)代表著作: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3)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③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就是陶冶与唤醒。
3、实用主义教育学☆☆☆:(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2)代表作品: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3)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⑥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了20世纪美国社会及其其他社会人们的连续不断的批判。
4、制度教育学:(1)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2)代表作品: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洛布罗《制度教育学》。(3)主要观点:①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把教育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一些师生个体行为的观察、分析、指导和校正上。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制度比教育意图、计划、策略对师生教育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深刻。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④教育制度的分析是那些隐性的制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2)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②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3)基本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和途径。⑤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6、批判教育学☆:(1)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布厄迪尔(2)代表作品: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斯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等等。(3)基本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③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④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⑤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强调教育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积极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这种观点属于()
A:文化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制度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正确答案】B
【解析】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词源☆☆: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把教与学的辞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辞源。孟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教育家——“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①个体的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的人②社会的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4)三种要素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四、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②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③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家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④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五、教育的发展
1、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3、古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唐代官学设有“二馆六学”);(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4、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5、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六、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学生身心发展主要影响源的要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制度
【正确答案】A
【解析】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导作用。
第二章学校
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2)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的合格人才。(3)条件:①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②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③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1)产生: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类从教会中独立出来的,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学。(2)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三、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一直延续至今。
四、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五、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六、管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七、学校管理中沟通的障碍:①主观方面的障碍: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②客观方面的障碍: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③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沟通媒体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
八、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①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②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③选择最佳沟通媒体。④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发送要及时、适时。⑤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九、学校绩效评估分类:(1)学校绩效按性质分类:定性评估、定量评估;(2)学校绩效按形式分类: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学校绩效按主体分类: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4)学校按时间分类: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5)学校按标准分类:绝对标准评估;相对标准评估。
十、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2)法律方法: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
十一、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公主管理。
十二、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十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分类:①一般性指导;②针对性指导;③分类指导;④个别指导。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①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②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③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十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等属于()
A:教师文化
B:学生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正确答案】D
【解析】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我们是自考人,一直在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