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
(一)含义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其直接反应了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关系,并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
(二)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 能够发现社会保障运行的经济效应和经济规律
能够发现社保需求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2. 能够发现经济与社会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3. 能够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运行的指示器。
4. 能够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制约因素
1. 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
2. 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
3. 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中度年龄指社会保障建立时间的长短,通常制度年龄越长的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越高。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和健康与医疗的水平会有影响。
4. 历史人文等其他因素
(四)特点
1. 动态性
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制度成熟等而变动。
2. 刚性
社会保障水平往往具有刚性增长而缺乏弹性,或者只是具有单向度的弹性的特征。
3. 存在适度的区域
过低或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社会保障自身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 社会保障水平的界定
(一)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数
1. 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工资总额;注意:式中社会保障支出额和工资总额要依据相同个的时点和人员总数来确定
这是测定小范围内社会保障水平的系数,如某家企业、某个公司组织内部的测量和表达,再扩大范围,可是某一地区甚至是全国的某一个产业领域等等。
这个界定方式被称为“部门行业领域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个系数也叫“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分配系数”。用这个指标测定的水平被称为“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水平”。
2. 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重系数
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重系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总支出
这是一种测定和表达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状况的水平指标,也是用于说明社会保障在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的地位和水平的指标。其能够用来说明地方或中央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状况。
这个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被称作“财政社会保障水平”,用这个指标来测量并表达的社会保障水平被称为“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系数”。
3. 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系数(测定和表达社会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系数)
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注意: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都要依据相同的时点和相同的国家和地区来确定,这个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额是指特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的总和。
其是一种测定和表达社会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的系数。其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的程度,一般被称为“总体社会保障水平”或“社会保障总水平”。
这个系数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或“国民收入分配的社会保障系数”。这个系数测定的社会保障水平被称为“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水平”。
三、社会保障的总支出水平
(一)社会保障的支出范围
国际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1. 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2. 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
如各项社会福利制度。
3. 面向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如对贫困者的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的总支出水平
1. 长期风险保障项目,如老年、残障、死亡遗嘱以及工伤保险,是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立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
社会保障是一个以长期护理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安全体系。
2. 社会保障支出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联
发达国家的保障支出范围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的支出范围的。
四、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
(一)斯堪的纳维亚(北欧)国家
根据北欧国家社保分项支出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同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分项支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有明显的区别
如老年社会保障支出排在第一位,健康医疗排在第二位,家庭儿童津贴和失业保险占在第三位。
2. 不同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侧重点不同
除了丹麦之外,其他几个国家的家庭儿童津贴都高于失业社会保障支出;除了冰岛之外,其他四个国家的老年社会保障支出比重都高于健康医疗保险支出的比重等等。
(二)美国、日本、德国
1. 同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分项支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有明显的区别
如,美国以养老遗嘱和残障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在首位,从2005年以后,健康医疗占在首位;日本是养老保险的年金占在首位;德国是养老遗嘱残障保险占在首位,其次才是健康医疗和教育支出。
2. 不同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侧重点不同
五、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一)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我们往往用三种口径对中国社会保障进行分析——
1. 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小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2. 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称“中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3. 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大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
1. 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落后于当时西方工业化国家,要向西方国家学习
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应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育,防止因保障水平不适度而给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内部要素比较
1. 分项研究
(1)职工养老保险类保障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最大,在职职工保险福利支出比重次之
这两项支出左右着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趋势。
(2)在各项保障支出中,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始终呈上趋势,其他各项支出水平有波动但总趋势是下降的
2. 综合研究
(1)以“小扣径”计算
呈现小波动上升趋势
(2)以“中口径”计算
呈现大波动略向上水平发展趋势
(3)以“大口径”计算
呈现为微小波动持平发展趋势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一、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是指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质是指它与国民经济发展间的相互适应性。
社会保障水平的度是指保持社会保障水平的质和量的限度、幅度。
二、社会保障的适度标准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当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达不到下限时,成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当社会保障水平超过上限时,成为社会保障水平超度。
测定标准是社会保障支出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既保障公民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方法与模型
(一)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量方法
1. 社会保障水平数理模型的假设条件
(1)条件1: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总基数
(2)条件2:从社会保障资金供给角度分析社会保障水平
(3)条件3:依据“总量生产函数”原理,把国内生产总值分为两大块:由劳动生产要素而产生的总产量;由资本投入而产生的总产量
(4)条件4:依据社会保障水平要达到“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和“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目的,设定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判定标准
2. 社会保障水平数理模型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关系
(1)找出社会保障水平“度”存在的两个基本要素:“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并把其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2)把“工资收入总额”作为“社会保障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前的中间变量
(3)把“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工资收入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要素按其内在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依次看其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如何
(4)把两个合理的比重系数(合理“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与合理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产总值”的比重系数)相乘,得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比重系数。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数理模型
1. S=Sa/G
式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
2. Q=Sa/W
式中,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
3. H=W/G
式中:
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又称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重系数。
4. 把2和3相乘得
Q H =(Sa/W) (W/G)=Sa/G
5. 把4和1组合得
S=Sa/G=(Sa/W) (W/G)=Q H
S=Sa/W × W/G=Q H
四、供需角度下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一)总平衡分析式下的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需求水平要与社会保障供给水平相协调,不能超过实有供给能力。
(二)需求平衡分析式下的适度水平影响因素四个平衡途径
1.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控
2. 围绕受保障人口进行适度调控
3. 围绕保障项目进行调控
4. 围绕社会保障程度进行调控
(三)供给平衡分析式下的适度水平的影响因素
制约社会保障供给水平的因素有个人保障资金供给总额、单位或企业保障资金供给总额、国家保障资金供给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1. 超度
(1)围绕国内生产总值调控
(2)围绕其他三项调控
2. 适度
(1)根据G的增长速度相应调整其他三项
(2)若三者比例不合理,调整三者之间的比例
3. 不足
(1)根据G的增长速度,以更高的速度提高其他三者
(2)若三者比例不合理,以不同速度分别调高三者
[20220419]
第三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实践一、部分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
英国、芬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超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上限;高福利国家瑞典、德国等70年代初就超过了上限。
二、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一)现存总水平适度分析
将老年人口比重和失业率有关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了一些数据——1979-2010年,我国社保水平的适度上限分布于9.99%到12.95%之间;下限在8.13%到10.74%之间。
同我国现存社会保障水平比较,说明小口社会保障水平还没达到适度下限,中口径社会保障水平大部分处在适度区域内,大口径社会保障水平全部超出上限。
不过从总趋势看,
(二)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
得出2015年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
2020年到2050年得到结果
(四)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策略
1. “小步走,快转弯”
在供需两方面做文章
压缩超度部分压缩亏空部分,把国家和企业的供给变成个人的供给,实现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2. “切线式渐进发展”
加大个人缴费比重
扩大农村范围、提高农村水平
三、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功能分析
1. 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2. 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推迟或抑制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3. 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4. 适度保障水平的实施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后果
1. 社会保险和津贴标准高,太高了企业产品成本
2. 劳动者中滋长了依赖、懒惰情绪,影响了经济效益
3. 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
4. 形成了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
第四节 社会保障水平效应比较一、 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经济效应比较
(一) 社会保障水平相关因素整体比较分析
1. 正相关关系
(1)老年人口比重
(2)失业率
(3)人均GDP水平
2. 负相关关系
(1)国内储蓄
(2)投资
(3)私人消费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效应比较分析
1. 政府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引起公共开支加大,直接导致三个结果——
(1)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内储蓄比重下降
(2)国内投资比重减小,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
(3)通货膨胀率上升
2.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对增长较慢,失业率较低,财政支出比重较小,这样直接产生三个结果
(1)通货膨胀率较低
(2)国内储蓄比重上升
(3)国内投资比重增加,最后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
二、 社会保障水平的分项经济效应比较
动力变量:经济增长或人均GDP水平
基本变量:老年人口比重、失业率
效应变量:国内储蓄、国内投资、私人消费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主要的因素,只有人均GDP保持增长,才会有资金支撑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
(二)社会保障水平与老年人口比重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度最高的是老年人口比重。
(三)社会保险水平与失业率
失业率和社会保障水平是相互影响的一对因素。
(四)社会保障水平与GDP中国内储蓄比重
国内储蓄在GDP中的比重与社会保障水平负相关。
(五)社会保障水平与GDP中国内投资比重
国内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与社会保障水平负相关。
(六)社会保障水平与GDP中私人消费比重
私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与社会保障水平负相关。
参考本课程参考书目—— 作者:邓大松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9-1 页数:350 定价:46.00元 丛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ISBN:978704051071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