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古时候(战国之前)的姓和氏是如何的?

古时候(战国之前)的姓和氏是如何的?

古时候(战国之前)的姓和氏是如何的?首先,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不同的。简而言之,姓以明血缘,氏以别族群,这就是它们的基本作用。在姓氏的使用上,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男称氏,女称姓。氏是代表了本宗的地位

首先,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不同的。

简而言之,姓以明血缘,氏以别族群,这就是它们的基本作用。在姓氏的使用上,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男称氏,女称姓。

氏是代表了本宗的地位,并与别宗相区别。比如孔子的氏是孔(他的姓是子),这个孔来自于他六世祖孔父嘉(名叫“嘉”,字孔父),这样就把孔父的后代和其它子姓宗族区别开了。再比如赵氏的“赵”,来源造父的封地赵,这样就把造父的宗族和其它嬴姓宗族(比如秦人)分开了。

因为氏包含着社会、政治的意义,所以只有男人才可以称氏。因此是孔丘,而不是子丘,是赵盾而不是嬴盾。

姓则代表了血缘,氏可以因为封地、官职等情况发生变化,比如先轸又称为原轸(他的氏是先,又变成原),士会又被称为随会(他氏士,又氏随,他的后代又以范为氏),而姓永远不可能变化。姓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体现在婚姻上,“同姓不婚”,这是西周、春秋时代最严格的规定。所以周天子娶王后,就只能向齐国(姜姓)、陈国(妫姓)等异姓诸侯娶。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吴国、鲁国同为姬姓),结果被国人骂了个惨:“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由于姓的功能是用来表明血缘、区别婚姻,所以只有女人才称姓,如鲁隐公的母亲叫声子,声为谥号,子为姓。又如晋文公夫人叫文嬴,文是谥号,嬴是姓。

所以,男子称氏不称姓,女人称姓不称氏,没有男人称姓的,也没有女人称氏的。

所以,周文王叫做“文王昌”,不叫姬昌,武王叫做“武王发”,不叫姬发,周公叫做“周公旦”,不叫“姬旦”,齐桓公叫做“齐侯小白”,不叫姜小白,晋文公叫做“晋侯重耳”,不叫姬重耳。

===========================补充回答=====================

至于姓的起源,上古时的姓,如姬、姜、姚、妫、嬴、妘、姒、姞等,多为女字旁,这或许是姓发源于母系社会的证明。《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这段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姓人所生也”,也就是姓是与人的血缘相关的,二是“母感天而生子”,也就是说人知其母而而不知其父,从侧面表明了母系社会的特征。

关于姓的具体来源,有人认为起于地域,如《国语》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就是说,黄帝之所以姓姬,炎帝之所以姓姜,是因为姬水流域兴起,而炎帝在姜水流域兴起。

但姓的起源非止一种,商朝姓子,是因为其始祖简狄洗澡时,捡到了玄鸟(也就是燕子)的蛋,她把蛋吞了下去因而有孕,生子曰契,(也就是《诗经·商颂》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而以“子”为姓(子即鸟卵,现在还有地方把鸡蛋叫鸡子)。与之类似的传说,还有禹,据说他母亲吞神珠薏苡,因而有孕,故而禹以姒为姓。

前文说炎帝姓姜,是因为其“以姜水成”的缘故,但也有学者认为姜者,羌也。姜和羌是同源字,都是表示牧羊的人,炎帝部族之所以姓姜,是因为其以牧羊为业,故此姓姜。

总而言之,姓与母系血缘密切相关,这个是肯定的。但具体起源,肯定多种多样,有因地而起的,有因部落图腾而起的,有因祖先传说而起的。

氏的起源比姓要晚很多,《左传·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也就是说“胙之土而命之氏”,经过分封才能有氏,氏是对一个姓的分支进行区别的手段。

氏的来源有很多,最常见的是以封地而氏,比如造父封于赵,故曰赵氏。毕万封于魏,故曰魏氏。

还有以官职为氏者,比如荀林父为中行统帅(晋国作三军,为左行,中行,右行。中行即中军),故曰中行氏。此外如司马氏、司徒氏等等。

有以祖父的字为氏者,比如前文所说孔子六世祖名叫孔父嘉,因此其子孙以孔为氏。鲁国子骇死,羽父请鲁隐公为其赐氏,鲁隐公就以子骇祖父子展的字为氏,命曰展氏。

氏是随时可以变化的,这和姓是不同的(因为姓和血缘相关,因此不能改变)。有一个例子非常典型,就是春秋时期的士会。士氏的祖先,据说是陶唐氏之后,所谓“陶唐氏”,其实就是尧,氏为唐(故曰唐尧)。后来周成王时,灭唐国,迁其祖先于杜,号为“杜伯”,这就从唐氏变成了杜氏。周宣王时,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担任了晋国的士师,因而改为士氏。后封于范,又封于随,故又曰范氏,随氏。因此,士会又叫做随会,范会,范武子等等。(士会的称呼,是《左传》中最多的,多达十余种)

上一篇: 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
下一篇: 试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