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空定位要牢记
时间记忆技巧可以观看
二,专题必会知识导览
三,知识速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
(1)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2)主要封国:鲁、齐、燕、宋、晋等。
(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4.特点
5. 影响
(1)前期
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
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借助分封制的开拓疆土,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雏形的出现,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周文化的传播。
(2)后期造成了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
6.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2.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3.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4.内容
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制;家国合一,家国同构,血缘关系(兄弟)与政治关系(君臣)结合。(用族权来维系王权,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按血缘关系亲疏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地位,家国同构、亲贵合一。)
6.影响
(1)对当时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为分封制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2)对后世
①积极: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形成,维护祖国统一。孝顺长辈、长幼有序等伦理观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②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思想或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制度
1.背景
(1)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战乱频繁。
(2)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
(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3)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4)平定西南:管辖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3.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架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国家最高权力制度——皇帝制度
(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3)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4)实质: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
(2)特点
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现象。
(2)内容
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
(4)意义
①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②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文化、交通措施
1.文化措施
(1)车同轨:所有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
(2)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用相同的文字。
(3)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文化心理,焚书坑儒。
2.交通措施:修驰道、直道。
四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行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等,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州原为监察区)。
3.监察制度: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
4.选官制度:汉武帝时察举制形成定制,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重点解析
【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主要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知识拓展]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易错] 嫡长子≠长子
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不一定比嫡长子年纪小。
[知识拓展] “家国同构”的含义及评价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评价:①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②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巧法妙记] “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
[思维点拨] 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看,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乐”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
[思维点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
(1)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
[思维探究]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
[图示析史]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常考点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发表评论